正文 “職場練洞察”模型:做事循環圈之五:記錄事(第九講)(2 / 2)

“記錄事”在你訓練思維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知道了這點,就要養成簿、筆不離手的習慣,做到哪記到哪,走到哪記到哪,學會隨手記,時時記。

錯誤的“記錄”習慣

雖然,我們讀了十幾年的書,記過無數的筆記,寫過無數的文字。

但是,我們幾乎不會職場筆記與書寫。

“記錄”應該說我們是很熟悉的,而且也是做得最多的事情,我們從讀書那天開始就在不停地記上課筆記。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按理說應該是我們最擅長的事情了。

奇怪的是,什麼事情隻要遇到“應該”,它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我們讀了那麼多年的書,應該最擅長做筆記,但是恰恰相反,一般人最不擅長記筆記,包括學校的老師也從來不教你如何記筆記,隻教你抄黑板。

我們平時所謂的記筆記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書記員式的記錄:

要麼抄黑板,要麼語音式的記錄。

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內容統統地搬下來。

很多筆記記得全的學生,TA發現記得越全,對所記錄的內容理解得越差。

因為TA把心思全用在記錄上了,反而對內容沒有去理解。這就是這種記錄方式存在的問題。

還有一種是領導式記錄:

挑重點的記錄。

這樣記錄的水平相對前麵一種來得要高。

但是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斷章取義、片麵遺漏,因為這樣的筆記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記的,理解的、願意聽的、覺得有用的記下了,其他的都容易遺漏。

錯誤的書寫習慣:

我們在長期的學習中還養成了一種很不好的書寫習慣,就是一行行地寫字。

你可能聽著都覺得奇怪,字難道不是一行行地寫的嗎?

你知道嗎,當你一行行看字的時候有什麼問題嗎?

你一行行看字的時候,這些字就把你和這些字所包含的概念以及其中結構關係隔離開了,你得深入閱讀去理解其中的概念與其中的結構關係。很明顯這是一個很費腦能與時間的事情。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快速、清晰地記錄一件事,包括別人說的,你自己想的事情呢?當然有,下麵我們就來介紹“記錄事”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記錄事”的基本原理

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嗎?

那個殺牛的老師傅,剛開始殺牛的時候,牛在他的眼前就是一整塊連筋帶骨,包著厚厚牛皮的肉,這時他殺這頭牛很累,猛砍猛剁,和砍一根大木頭沒什麼兩樣。

到後來砍多了才發現門道,肉是附在骨頭上的,骨頭與骨頭之間是有間隙的,間隙中間是由很容易割的牛筋連著的。於是這頭牛在他的眼裏就不是一整塊的肉了,而是由一些很容易割的牛筋連著的一堆牛雜碎。這樣一頭牛就很容易解了,所以就遊刃有餘了。

同樣道理,我們也要了解所謂的“事情”是如何組成的,知道它的組成,我們在記錄的時候也就能做到遊刃有餘、輕鬆自如了。

任何事情都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的作用就是能高度概括說明這是一件什麼事。

在這個概念下,又是有相關內涵的。

那麼內涵是什麼呢?內涵就是,在這個概念下有從屬關係、結構關係的一些小概念,這些小概念就好像是牛的一根根骨頭一樣,連接這小概念的牛筋就是“關係”。小概念下還存在著有從屬關係、結構關係的一些更小的概念……

因此,要記錄清楚一件事,不需要一行行地寫,隻需要把各種概念寫準確,把概念之間的從屬、結構關係表示清晰,就能很簡潔、很準確地把一件事表示清楚。

一行行記錄最大的問題在於,把這些概念與關係都淹沒掉了。

“記錄事”的方法

拳頭圖、結構圖是最好的記錄基礎工具。

我們在之前“快做事”部分講過如何“計劃事”,這其中拳頭圖、結構圖就是記錄事最好的工具。

當然我們寫的拳頭圖、結構圖最後是要變成計劃或者會議紀要文本,它的產生是有一個過程的。

這個過程是,先做“拳頭圖”,之後再整理成有邏輯關係的“結構圖”,再在這個基礎上寫成“簡報”形式的計劃、紀要等。

拳頭圖、結構圖這兩個工具,是新入職場女孩子必須牢牢記住、熟練掌握的。這是你們訓練洞察思維的基本功,也是你職場工作的基本工具,其中拳頭圖是這三個基本工具的基礎。

隻有把畫拳頭圖這個基礎打好了,結構圖才能畫好,結構圖畫好了,簡報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