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場練洞察”模型:做事循環圈之三:做完事(第七講)(1 / 2)

“做事效能”決定“職場價值”

請看一則案例

一家區域性啤酒公司的家門口市場受到一家全國性啤酒公司的入侵。為此,他們製定了一套很完整的終端壁壘計劃。這套計劃實施的難度在於,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證與每個啤酒銷售終端都簽署銷售專賣協議。這對於業務代表的單兵作業能力以及公司的督導係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他們對此采用了一種比較新穎的方法,讓所有的業務代表進行了實戰演習,把實戰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都真實地、找幾個“刁人”表演出來,讓業務代表去麵對,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場討論解決。這種實戰演習結束後,業務代表們信心滿滿的,於是市場壁壘計劃開始了……

開始一個星期效果不錯,經過實戰演練的業務代表隊伍的戰鬥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個星期開始問題來了,終端簽約率出現了下降,這個情況是在預期中的,人的熱情是會隨著時間下降的,於是派出了事前準備好的督導隊。可是督導隊帶回來的消息是,業務代表的工作一點問題都沒有,都按照規範在做。因為這次大家都知道,強大的對手來衝擊自己的根據地了,幾個老總也都紅眼了,這個時候誰偷懶等於在砸自己的飯碗,所以大家幹得都很賣力。

那麼問題在哪裏呢?

原來,按照計劃每天需要簽30家終端協議。主管也為每個業務代表製定了一周的拜訪計劃,每天簽哪幾家終端。

問題在於,每天都有一些終端,通過業務代表的溝通同意簽署終端專賣協議,卻因為各種各樣原因不能馬上簽約,需要第二天或者過幾天去簽的。開始執行的幾天,這樣的問題沒有暴露出來,但是時間長了以後,這些談下來卻沒有簽下來的終端越積越多,到後來與每日計劃發生了衝突,結果業務代表為了完成當天的計劃,就把這些終端耽誤了,這樣一來,沒有簽約率就持續地上升了。

發現問題以後,調整了每日計劃製定方式。

把前一日沒有完成的終端單獨拿了出來,其中有難度,業務代表無法完成的交給主管去完成,可以完成的列入第二日的工作計劃,這樣保證每個工作過的終端都能達標。

結果新措施一實施終端簽約率又提高了。

案例裏麵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職場問題呢?

事情沒做完

職場中經常發生,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沒了的情況!

一個公司在評價一個員工的價值的時候,不在乎你已經“做過”多少事?更在乎在你已經做過的事情中“做完”了多少事?

舉個例子,有兩個人,一個人做過100件事情,其中做完了50件,還有一個人做過100件事情,做完了100件事情,這兩個人誰的做事效能更高呢?當然是後麵的那個。你的價值是由你做完了多少事的效能來決定的(做事的效能決定了職場價值)。

“做完事”是職場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作為一個有素養的職場人員,必須把“做完事”作為自己的信條牢牢記住,把“做完事”作為自己的一種信仰,甚至是偏執。

“事情沒做完”對公司的影響

失血是那種不停在流的失血

“事情沒做完”對公司、職業人員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失血。

因為在做事前,你已經做了大量的思考、準備、組織等工作,公司也為此投入了很多時間、人力、費用等資源。

如果沒有結果,那就是失血了。而且這種失血比起那些計劃失敗的事情來說是更大的災難。

因為如果一件事情由於計劃失敗,而沒有做成功,它的損失已經停止了,通俗地說是可以結賬了,已經止血了。

而“沒有做完的事情”卻還沒有結賬,還在繼續失血。

未來它可能達到計劃的結果,也可能是就不了了之了,也可能是個失敗,結果還不知道會是什麼樣……

職業人員必須要有“做完事”的信念

信念的保證:

隻有有了“做完事”的信念,才有可能避免事情做沒了的情況發生,因為事情沒做完的情況都不是故意發生的,而是在認真工作的過程中做著做著就給忘了。

有了“做完事”的信念,你就會時刻注意計劃的推進情況,如果這個計劃還是正確的話,就可以在最小的投入內把結果執行出來,如果計劃有問題,要麼馬上停止,防止資源進一步無效投入,要麼馬上修正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