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快做事”
“確認事”告訴你要做正確的事,那麼“快做事”將會告訴你,如何快快地把事做正確。
很多人以為快做事,就是做事的時候手腳快一點,性子急一點,這樣事情就能做得快了。這樣理解是從生活的角度在看快做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職場中的“快做事”,不僅僅是指手腳快、性子急。而是有一個保證讓你做事很快又不出差錯的係統,按照“快做事”係統來做事,就算手腳慢、性子慢的人在做事時也能做得既快又好。
因為,真正讓你把事情做得既快又好的,是這個“快做事”係統的作用。
要掌握“快做事”係統,需從五個方麵入手
計劃事:“計劃事”是快做事的前提,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再著急的事情,也要做好計劃,否則事情不但不能做得快,往往還會忙中出錯。
分級事:“分級事”是幫助你輕鬆麵對一堆事的重要工具,事情一旦分了級,你就懂得什麼是輕重緩急了。
基本動作:掌握做事“基本動作”的好處在於,可以少費腦筋,就能做出正確的、職業化的事情,這就好比擁有了一種做事程序一樣。
事後建檔:就好比你認識了一個人,你要保留TA的通訊方法,這樣等到需要的時候可以聯係,所謂多認識一個人多條路。同樣,任何一件做過的事,都還有它的價值,多做一件事,多份積累,所以事後建檔是一件不太起眼,但是對你快做事很有幫助的事。
文檔存放:“文檔存放”是與“事後建檔”相關聯的方麵,一旦你掌握了以後,你會發現“文檔存放”中包含著企業現場管理、家庭布置的原理,掌握了對你的日常生活都很有用。
“計劃事”的基本保障——“細心”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保證事情做得既快又好,就必須在做事之前花功夫。把如何做這件事的細節先計劃好,事情隻有計劃好了才能在做事的時候做得既快又好,否則,在做事的時候是很容易出現差錯的,而差錯是最耽誤時間的。
要把事情計劃好,你首先要養成三個“細”的素養:細心、細節、細致,這三個關於“細”的素養,是實施“快做事”係統的基本保障。
“細心”是職業人員的最基本素養之一。一個粗心的職業人員,是不值得也不可能獲得公司、同事、客戶信任的,如果你一直是個很粗心的人,而且也不願意學會細心,什麼加薪、升職之類的事你就不用想了,那沒你什麼事,不被開除,你就燒高香了。
“細心”是怎麼來的呢?
“細心”,是一種能幫助你消除“焦慮”的心理狀態。
人因為愛、恐懼、愛好……等原因,都會產生“焦慮”。
為了消除這種令人難受的“焦慮”,人在發生行為的時候,產生一種我們稱之為“細心”的心理狀態。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女孩子,在做姑娘的時候粗心大意、大大咧咧、丟三落四的,但是,一旦做了媽媽,對孩子就會變得很細心、很細致。這就是因為這個新媽媽由於對她孩子的愛產生了焦慮,怕這怕那的,於是就變得細心了。
再比如:我們在職場中也常看到這樣的人,開始的時候粗心大意,因為沒出大事,TA也滿不在乎,可是有一次出了大事故,差點丟了飯碗,還被公司處罰了,不但經濟受損,而且在公司裏很沒麵子,之後這個人就開始變得細心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TA的心中因為恐懼產生了“焦慮”,為了消除這種“焦慮”於是TA就變得細心了。
對什麼都無所謂、都不在乎的人,是不可能細心的。
想在職場變得“細心”,要學會建立自己的職場“焦慮”。
描繪你的人生“願景”:比如:3~5年努力工作,訓練自己的洞察力,在職場中提升自己,展示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富太太”,改變自己的人生。
建立你的職場恐懼:
“我要變成一個富太太”,即使不做“富太太”,我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從現在開始,優秀的男人都會注視到我,我要展示我優秀的一麵,我絕不可以犯錯。
隻要我“細心”就不會犯錯!我就會持續表現優秀。
“計劃事”的基本保障——“細節”、“細致”
你知道什麼是:細節、細致嗎?
“細心”具體表現的兩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就是“細節”。
什麼叫“細節”呢?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日本茶道,我們中國人喝茶,從采茶到把茶喝到嘴裏,可能不會超過100個步驟。
但是到了日本茶道,經過200個步驟,你可能還沒有看見茶葉呢。
你想要看到茶葉還得經過很多步驟,包括你要穿什麼衣服,甚至什麼樣的心態、姿勢等,這些都做了,你可能才剛剛能進入喝茶的地方,茶在哪裏還是沒有看到,後麵還有一係列的步驟、過程在那裏等著你,隻有把這些步驟都經過了,喝到你嘴裏的茶才是正宗的日本茶道,組成這些過程的就是細節。
你可能會說,這不是麻煩嗎?這不是麻煩,而是細節,這種細節體現出了什麼?專業!專業就是靠細節體現出來的。
當然要把細節都注意到、表現出來,需要的是細心,沒有細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二個方麵就是“細致”。
什麼叫“細致”呢?
假如日本茶道,從種茶到茶喝到嘴裏有1000個細節,這1000個細節一個都不漏就叫“細致”,如果隻注意到了999個“細節”,漏了一個細節那也不能叫“細致”。
“細心”是核心、是根本,細心在每一個點上的體現叫作“細節”,細心在大局上的體現就叫作“細致”。
在計劃事情之前,大家一定要把這三個“細”牢記於心。細心、細節、細致,有了這三個“細”作保障,你就一定能做好事。
在學“計劃事”之前,必須牢記一點:
按已有的規則辦!
作為一個職場新人,甚至是一個有了一定職場經驗的人,到了一家新公司,你在計劃事的時候,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計劃這件事,而是需要去了解這家公司,在做這種事情的時候有著什麼樣的方法、規則,特別是潛規則。
新人要記住,不要標新立異,要尊重人家公司已有的做事方法與規則,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避免矛盾與衝突,更和諧地工作。
這就好比新媳婦進門,首先要學會了解夫家的規則、規矩,而不是去改變人家。
如果新公司沒有規定的做事規則與方法,那麼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來計劃事。
“計劃事”的基本思考框架
這是你的又一個基本功!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張圖很眼熟?
沒錯!我們在介紹“講的確認”的時候,也用過這張圖,其實,計劃如何講話,也是一種“計劃事”,它們的原理是一樣的,所以結構圖也是一樣。
“計劃事”基本思考框架介紹
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計劃事情基本思考框架。
如何實用呢?
小到定飛機票之類的小事,大到製定企業的戰略計劃,用的都是這個基本思考框架。
有MM會問,難道CEO與小職員用的思考框架都是一樣的嗎?
是的,所以這種“計劃事”基本思考框架是一種基本功。
能把“計劃事”基本思考框架用得出神入化了,就能成為高職位的管理人員。
但要能把這些基本框架用到出神入化,就必須從小職員開始,從日常工作開始使用這些基本思考框架,用久了自然就會有所心得,就會有用得出神入化的那一天。
“計劃事”的基本思考框架——什麼是“目的”
我們之前在“講的確認”中講過“講的目的”,“講的目的”也是一種“目的”。我們說“講的目的”是一種影像、一種操控、一種策略,這些都是“目的”的特性,這裏將更為詳細地給大家講一下“目的”。
“目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職場概念”,在職場中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目的”的。但是在職場中很多人隻知道做事,很少想過做事的目的是什麼。經常想的是,怎麼還沒有給我加薪啊?什麼時候可以升職啊?
其實,時刻知道自己做事的目的是什麼,遠比想什麼時候加薪、升職來得有用。
什麼是目的?
何謂“目的”?
小貼士 TIPS
“可以解決的”以及“具體問題”
這兩個是很重要的概念,你如果能清晰、準確地運用這兩個概念,就可以判斷你是不是個資深職場人。
這是因為一般職場人員經常會犯的錯誤就是做事“目的”不清晰,設定的“目的”往往不是太龐大、解決不了,就是不具體,指向性不明確。新入職的新人可能不大會遇到,因為你需要做什麼事,你的上司會告訴你。
通俗地說,就是做了某件事後,可以解決的一個具體問題。
請注意其中兩個概念:“可以解決的”、“具體問題”。
做事的“目的”必須是“可以解決的”以及“具體問題”的概念,從你進入職場一開始就要牢牢地根植於心中,這樣當你開始獨自擔當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了基礎。
為什麼要做事?公司為什麼要你做事?甚至家庭為什麼要你做事?就是需要解決問題的。明白這點很重要,這讓你做的事都是有用的。
怎麼來區分“可以解決的”、“具體問題”呢?
就拿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下雨天上班來做比方。
假設,平時我們坐公交車去上班的,但是一到了雨天,公交車開得就慢,而且很多晴天騎自行車上班的人也來坐公交車,這樣,公交車在雨天就特別擁擠,而且到處都是濕漉漉的。你又不想擠這濕漉漉的公交車,弄得一天心情都不好。所以,你要計劃一個下雨天上班的方案。
如果,你的“目的”是“讓雨停了再去上班”,除非你準備好了遲到,否則你是不可能想讓雨停雨就停的。讓雨在你上班的時候停下來,這件事情你是“不可能解決”的。
但是下雨天坐車去公司上班,這就是一件可以解決的事情,但,這又是一件“不具體的事情”,坐車的概念太大,因為你本來也是坐公交車上班的,公交車也是車。
而“下雨天打的準時上班”就是一件可以解決的,而且很具體的事情。
至於下雨天打的難,如何才能在下雨天打到的,是打電話預約?還是在路邊自己攔車?還是需要早起?這些是做事計劃去解決的問題。作為“目的”來說“下雨天打的準時上班”就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很具體的問題。
“計劃事”的基本思考框架——什麼是“計劃”
為了達成“目的”,所必須要做的、可執行的、一係列有順序的事情。
請牢記其中幾個概念:“達成目的”、“必須”、“可執行”、“有順序”。
計劃必須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不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事情,都是多餘的。所以計劃的內容一定是“必須”的。
在必須的基礎上,還得是“可執行”的,可執行的範圍比較廣泛,比如,你的計劃是否有相應的資源支持?你的能力是否能夠執行?環境條件是否允許?這些因素都能夠使很多“必須”的事情變得無法執行,任何無法執行的事情,哪怕再重要、再必須都不予考慮,考慮這種不可執行的事是在浪費時間,是在空想,那就需要重新思考“目的”。
計劃之所以被稱為計劃,很重要的一點,它的執行是有前後順序的,前一件事是後一件事的基礎,隻有做好了前一件事才能做後一件事。
拿“下雨天打的準時上班”這個目的來說“計劃”
1.為了避免第二天下雨打不到車的情況,必須要提前一天預約出租車
首先,如果你第一次預約出租車,就要羅列出有預約服務的出租車公司。
其次,如果你對出租車公司不了解,你就要了解出租車公司的預約服務情況。
最後,比較之後確定一家出租車公司。
2.確定第二天出租車抵達時間
第一種情況,坐出租車到公司,就算在雨天也要比平時快,所以出租車來接你的時間可以比平時上班出門時間晚半個小時。這計劃的風險在於屆時出租車來不了,上班就肯定遲到了。
第二種情況,出租車來接你的時間和平時上班出門的時間一樣,這計劃的風險也在於屆時出租車來不了了,上班一樣要遲到了。
第三種情況,出租車比平時上班出門時間還再早來半個小時,這樣假如屆時出租車來不了,就等上十分鍾,過了十分鍾還來不了,那就用五分鍾趕去平時坐車的車站,這樣比平時提前一刻鍾去擠濕淋淋的公交車,就算雨天因素也不會遲到。
最保險的乘車時間是第三種情況。
3.預約出租車
與出租車公司確定第二天出租車抵達的時間、地址、聯係電話。
問明白第二天如果車沒有及時到,向誰問詢以及問詢電話號碼。
4.設置睡覺與起床時間
比原來的睡覺、起床時間都提前半小時。
5.雨天裝備準備
準備好雨天的雨具以及雨天穿的衣服、鞋、使用的包。
準備好打的的錢。
6.意外情況處理預備方案
告訴老媽:第二天如果沒等到出租車,你去車站了,結果出租車後來又來了,讓老媽給我打個電話,如果還沒有坐上公交車,就讓出租車在家門口等著,再回來。如果已經坐上車了,那就讓出租車該上哪上哪。
小貼士 TIPS
我們對“計劃”有種誤解:“計劃趕不上變化”,職場老油子認為:不用製定什麼計劃,事情做起來再說,做到哪裏算哪裏。
這是一種很錯誤的觀點,千萬別聽,聽了當作沒有聽到。規範的計劃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會有預估,並製定相應針對性的處理預備方案。計劃沒有變化快,很多情況是因為計劃製定的時候考慮欠細致,對可能發生的變化沒有考慮到,所以認為計劃沒有變化快了。再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也是對計劃的僵化的認識,認為計劃一旦製定了之後就是不變的,其實不是,計劃是動態的,隨著目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執行計劃時要快!
“計劃事”的基本思考框架——什麼是“結果”
結果,是對計劃執行進行“控製”的產物
結果,與目的是相吻合的
所以,不僅僅計劃有結果,而且,計劃中的每件事情都有它的結果,每件事情執行結果的累積就是計劃最後的結果。
這樣,結果就衍生出了一個概念:“控製”。
在計劃執行的時候,要對其中所做的事情進行控製,責任人是誰?什麼時候完成?完成結果是什麼樣?要花費多少代價?
拿“下雨天打的準時上班”這個計劃來說“結果”
為了避免第二天下雨打不到車的情況,必須要提前一天預約出租車
結果是:確定出租車公司。
責任人是:我。
完成時間是:下班前。
使用資材是:電腦、網絡。
確定第二天出租車抵達時間
結果是:確定出租車比平時上班出門時間還再早來半個小時。
責任人是:我。
完成時間是:下班前。
使用資材是:草稿紙、筆。
預約出租車
結果是:與出租車公司約定第二天到車的時間、地點、聯係方式。
責任人是:我。
完成時間是:下班前。
使用資材是:手機、話費。
設置睡覺與起床時間
結果是:設定手機鬧鍾時間。
責任人是:我。
完成時間是:完成預約出租車後。
使用資材是:手機。
雨天裝備準備:
結果是:雨天穿的衣服、鞋以及包,還有打的錢。
責任人是:我。
完成時間是:回家晚飯後。
使用資材是:雨天穿的衣服、鞋以及用的包,還有打的錢。
意外情況處理預備方案:
結果是:老媽知道預案的執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