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場練洞察”模型:做事循環圈之一:確認事(第五講)(1 / 3)

什麼是職場第一基本功?

確認是職場“第一”基本功

幾乎所有在職場中發生的問題裏,都能找到“缺少確認”的影子。

打好“確認”基本功,可以大大減少職場問題發生的幾率。

“確認”,還是開始做事的第一步。

在職場中,缺少“確認”就會帶來問題

有過職場經曆的女孩子,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初入職場時,工作很熱情也很努力,從主管那裏一接到工作指令埋頭就做。但是做出來的結果,常常不是主管想要的……

有些工作了很多年的職場女孩,還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以為”別人(那個人可能還是比較資深的人,甚至是你的上級)“應該”會知道怎樣去做的事,你就沒有口頭地或者白紙黑字地告訴TA要做什麼,結果TA就真的沒有做。出事了,事後責任都算到了你的頭上,說你為什麼不向TA說明,你心裏那個委屈啊,你們都這麼資深的人了,這些應該知道的事也需要我來說嗎?這種情況不是偶爾發生而是經常發生……

還有這樣的事情,自己上司布置的工作常常能做得很好,突然遇到大老板布置了一項工作給你,你又不敢向大老板問清楚,自己在那裏揣摩大老板的意圖,結果把事情做錯了,原來想給大老板留下個好印象的,結果卻搞砸了……

發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一種最基本的職業動作——確認!

新入職員工,往往還不了解如何做事,滿腦子還是學校裏的做事方式,結果接到了工作指令,也不知道與主管確認工作內容,埋頭就做,結果做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是主管所要的。

任何一件事,哪怕再簡單,你如果要讓別人去做,哪怕那個人再資深,都必須要確認TA知道要做這件事了。如果沒有確認,而是需要別人理解了再去做的,那麼人家理解偏了、遺漏了都是正常的,不能埋怨人家,隻能怪你。

與自己的主管做事,有了默契知道主管要的結果是什麼,所以能把事情做對。但是,與大老板不熟悉或者對大老板有畏懼,有問題不敢問,結果在沒有弄清楚大老板需要什麼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做出令大老板滿意的結果呢?

其實這些問題,如果有了“確認”這一職場基本功,都是可以避免的。為什麼“確認”這麼重要呢?

從人類的溝通原理,來看“溝通”的本質

看看我們人類是如何溝通的

首先要了解我們人類思維的基本形式是什麼:

我們思維的基本形式是一種心理影像,不是語言(這點與我們以往的認識是不同的)。

溝通的本質,就是我們在用語言或者文字向聽的一方傳輸我們的心理影像,而聽的一方在頭腦中通過對語言與文字的理解再還原我們的心理影像。

而語言或者文字在傳輸心理影像上是有局限性的。概念準確與邏輯嚴密就能最大化地降低語言與文字的局限性,幫助傳輸、還原心理影像。

從左麵這張“溝通原理”示意圖來看我們的溝通:

一個人(A)在與另一個人(B)溝通的時候,A頭腦中首先形成的是一幅心理影像。為了把TA頭腦中的這幅心理影像傳達給B,A需要用語言向B描述頭腦中的這幅心理影像,B接收到語言後在頭腦中還原A所表述的心理影像。

人類就是這樣溝通的,不用語言就知道別人心裏的影像,那隻有釋迦牟尼與得道的弟子之間才能做到——拈花一笑,這是特異功能,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溝通的結果,就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A的概念準確,邏輯嚴密,B在頭腦中完全還原了A的影像,這樣溝通就成功了。

第二種情況:A的概念模糊,邏輯混亂,B在頭腦中還原了A的部分影像,這樣溝通就有問題,或者質量不高。

第三種情況:A沒有概念,缺乏邏輯,B在頭腦中根本沒法還原A的影像,這樣溝通就失敗了。

從人類的溝通原理,來看“確認”的重要性

溝通方式決定了三種影響溝通的情況

A對自己的影像是否清晰:

A思考後在大腦中產生的影像,不是視覺的影像,而是一種眼睛看不見的心理影像。

這就造成了A在溝通的時候,TA對自己的心理影像是不是有很清晰的感受。

如果A自己都沒有很清晰地感受自己的心理影像,就開始和別人溝通,這樣的溝通效果往往是很差的。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是很常見的,很多人在自己還沒有想清楚的時候,就開始和別人溝通了。

A的表達能力:

假如A心中的影像很清晰了,但是A是否有能力用語言來清晰地表達TA頭腦中的這幅影像呢?

如果不能清晰地表達,那麼B就很難在心裏還原A的心理影像。

A這種情況屬於想得明白說不明白,這樣的人在職場中也不少見。

B的理解能力:

假如A心中的影像很清楚了,表達得也很準確、清晰,但是B的理解能力有問題,不能理解A說的意思,這也會影響溝通效果。

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多的,比如一個企業做廣告,就不能站在專家的角度去說產品,因為廣告的廣大受眾不是專家,TA們沒有專家的理解能力,即使專家說得再對、再好,TA們照樣聽不懂。必須用消費者能理解的語言去講,這樣才能在TA們的心中產生你想要的影像。

新入職場的女孩子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她們之前在學校中學的一些概念,是沒有具體影像的,所以到了職場以後,同樣的概念在她們的心目中沒有相應的影像,這就造成在理解上的差錯。

存在著這三種情況,那麼在溝通中如果沒有經過“確認”,溝通出差錯是很正常的。

職場第一基本功包括了“兩個部分”,“聽的確認”和“講的確認”。

“聽的確認”——先學會“聽的還原”

根據我們前麵講的溝通原理,在“聽”的時候,就必須學會一邊聽人說話,一邊在自己頭腦中把對方說的內容還原成影像。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來看什麼是“聽的還原”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以前有一個老師傅讓兩個徒弟到鎮上去看看有沒有賣鞋的。

結果一個徒弟很快就回來了,告訴鎮上有賣鞋的,師傅一聽就準備等另外一個徒弟回來後自己去鎮上買鞋。

等了好久,第二個徒弟回來了,和師傅說,鎮上有幾個攤在賣鞋,賣的都是什麼款式、什麼尺寸、什麼材料、什麼價格的鞋;哪些好賣、哪些不好賣,好賣的大概還有多少雙,他還和好賣鞋的老板打了招呼,說師父一會兒會去看看的,讓他留幾雙好賣的鞋等著……

不用說第二個徒弟後來被師傅重用了,如果是編故事的話,在故事中師父把女兒許配給了他,讓他繼承了師傅的衣缽……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什麼啟迪?

這個故事中兩個徒弟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第一個徒弟聽了師父的話,在腦子就沒有形成清晰的影像,就是一個模糊的賣鞋的影像,所以隻要看到了賣鞋的,不管是什麼鞋,他都會認為完成了任務。

第二個徒弟,卻在頭腦中還原成了清晰的影像,既然是看看“鎮上有沒有賣鞋的”,那就包括了鎮上所有賣鞋的,既然是鎮上所有賣鞋的,那麼就要包括有幾個攤在賣?賣的都是什麼鞋?男鞋、女鞋?童鞋?都是用什麼材料做的?都有哪些款式?什麼價格?哪個攤位什麼鞋賣得好?還有多少?……

第二個徒弟的大腦中,正因為有了這些很具體、很清晰的影像,所以他會一個一個仔細地去了解、去打聽。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與人溝通的時候,一邊聽、一邊要在自己的腦海中把人家講的內容還原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