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情感:最珍貴的純真年代(3)(1 / 3)

在網上人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擁有足夠的信心去證明自己,彼此敞開心扉,大膽展示自己的優點。年輕人敢於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地訴說內心感受,釋放心情,能顯示出強烈的個性吸引對方的注意。情感表達是青少年網民的一個重要需要,他們在網上涉及最多的話題就是愛情和友情,他們在網絡世界裏絕對不會感覺到孤獨,他們在這裏能找到沒有缺點的戀人,這種現實的、純真的、柏拉圖式的愛情童話能夠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浪漫愛情和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內心深處的孤寂。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傾訴對象,直接可以點擊關閉鍵,在這裏他們感覺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成為這個虛幻世界裏的主宰者。

3家庭因素

我國家庭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存在著誤區,其中一大誤區就是過分幹涉、限製孩子的自由發展,尤其是幹涉孩子的情感問題,使他們的情感長期被禁錮,難以直抒胸臆。而在網絡中,他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由於時空的距離使彼此增加了許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美感,同時又可以放心地交流感情。

還有一部分特殊家庭,指父母離異、喪父喪母、父母離家等情況的家庭。父愛、母愛的缺失對孩子是一種嚴重的傷害,一些父母還會把自己的煩惱發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種種原因都會影響到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使他們在現實中缺乏安全感。網絡能夠使倍感無助的孩子找到知音和依靠,這為催生青少年網戀提供了溫床。

大多數青少年在網戀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成長的方向。麵對這種情況,應怎樣解救掉進“網戀陷阱”的青少年呢?

1改善家庭教育環境

首先,要改變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應避免過分幹涉和諸多限製,應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和表達情感的機會,要注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而不是一味壓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其次,應盡量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家庭的溫暖,以及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愛,使他們在情感上能夠得到滿足,以避免到網絡上去尋求精神慰藉。

2加強心理輔導

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網絡心理教育,使其對過度上網所帶來的心理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自覺調整行為。要對已經產生網絡心理依賴的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引導其參加集體活動以轉移目標,如多參加課外活動、結交朋友,等等。通過有計劃的心理治療方案,逐漸使他們擺脫心理困擾。對由於網戀而產生的突發性心理問題,如網戀失敗、網戀刺激等,要及時做好心理疏導。

3創造良好的交往空間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正常的人際交往,如果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滿足他們渴望友情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們到網絡虛擬世界中填補情感上的空虛。所以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應該設法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活動的空間,促使他們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滿足心理需要。

7同性依戀——“我們隻是‘死黨’”

有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女兒最近有一些異樣,便打電話到心理谘詢中心去。這位媽媽說道,我的女兒叫琪琪,今年l6歲,她的同桌叫思思,是今年剛轉到她們班的,她們一見如故,好像特別投緣,脾氣、愛好也很相似,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平時她們在學校裏什麼情況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每到周末,不是思思來我們家做作業,就是琪琪去她們家,我感覺有點不對勁,因為他們之間總是摟摟抱抱,而且琪琪私下裏稱呼思思為“老公”,思思管琪琪叫“老婆”。而且經常,思思會像“老公”一樣,幫琪琪拎包、占座,而琪琪則會向“老婆”一樣為思思端茶倒水。前幾天她爸爸出差帶回來一些荔枝,她也毫不吝嗇的拿出來讓思思吃,我想拿出兩串給她表弟,她還哭著指責我:“給他幹什麼,就這麼兩串,過兩天思思來做作業還要吃呢,她最愛吃荔枝了。”我一臉茫然,最近晚上放學思思也常來做作業,時間晚了,兩人就睡在一起,現在我再盯她們,她們幹脆不說話,讓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很擔心她們會進一步發展,我應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春萌動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誼,同時,他們又正處於對異性的排斥階段。在學校裏,異性學生之間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現明顯的男女生分界。在與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結識年齡稍長的,能保護、了解和愛護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則願意和見多識廣的人交往,特別崇拜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事業有成的“哥哥”。很多學生喜歡將自己談得來的同性夥伴稱為“死黨”,開始時是效法,進而發展成為愛慕依戀。這種情結的發展在兩性疏遠期是十分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