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糾正孩子過度逆反心理(1 / 2)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現象,它是由於父輩和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說話、運動及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非常想自己嚐試做一些小工作,可父母不放心,限製孩子的這種願望,故而孩子產生逆反;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後,此時孩子的逆反心理比第一逆期更為強烈。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孩子的逆反行為在家裏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父母不必過於緊張。做父母的教育方法在這個時候顯得尤其重要,以下的教育方法往往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1.對孩子過於嚴厲

有些父母仍推崇“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思想,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武打孩子,這種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導致的結果是要麼使孩子變得怯懦,要麼變得十分叛逆。家長應該更多地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2.過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切,可以理解,但是不可盲目。許多父母為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結果給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且很容易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使其正常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家長的要求和期望不可過高,應該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達成。這樣,孩子不僅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

3.反複嘮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教訓孩子的時候喜歡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唯恐孩子聽不見他們的話。結果,家長嘮叨促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極不願意聽,而且還會反著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簡單明了,要言不煩,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這樣他們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4.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對於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世界是充滿神奇的。但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心理,認為孩子是在胡鬧,甚至通過打罵來壓製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探索,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這樣不僅不會使孩子逆反,還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