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恐懼症是兒童恐懼症中的一種,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這種恐懼症時有發生。學校恐懼症的主要表現是:害怕上學,害怕參加考試。如果強迫患者去學校,他們會產生焦慮情緒和焦慮性身體不適,如麵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但倘若同意患者暫時休學,焦慮情緒和不適症狀很快就會得到緩解。
孩子怕上學,可又深知不上學不行,在孩子內心就產生一種矛盾,於是易出現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不適症狀,以求能“心安理得”地不去學校。而如果家長就此即把孩子當成病人,會使孩子形成固定的思想意識,再想矯正就比較困難。同時這也會給孩子強烈的消極暗示:我是個有病的孩子。從小就形成這樣的虛弱自我意識,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小明剛入小學時天真活潑,認真好學,家長沒有過多操心。後來,為了讓他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家長把他送到了一所重點小學,以為孩子會更加好學,成績會更好。可結果恰恰相反,過去小明回到家裏總是自覺地先做完作業,然後才去玩,可現在常常望著作業發呆;過去回到家裏總是滔滔不絕地與父母講同學、老師和學校的各種趣事,而現在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小明對上學的恐懼也逐漸增強,於是經常逃學、生病,讓家長十分苦惱。
引起少年兒童學校恐懼症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一是孩子的性格缺陷,這些孩子的性格大多膽小多疑,過於謹慎敏感。二是家長的溺愛,這些孩子大多表現為獨立性差,這加大了他們適應學校的困難。三是家長、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因其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漸形成焦慮的心境,使孩子感到自卑,害怕上學。
那麼,如何治療“恐學症”呢?
首先,要尋找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當發現孩子不肯上學的現象時,家長應該與孩子談心,盡可能了解所有與他們上學有關的情況。
當不肯上學的原因找到後,父母、老師、醫生應共同製訂一個治療計劃。這個計劃應包括以下兩點:
1.盡快設法使孩子回到學校去。假如不肯上學的孩子焦慮症明顯,父母不要性急,應通知學校,取得老師的配合。然後,家長要耐心等待,並陪伴孩子,以消除或減輕其焦慮症狀。開始時讓孩子在學校待一小時也好,如果這步成功了,可將時間延長至兩小時,再延長至半天,逐漸過渡到不陪孩子上學和讓孩子獨自去學校。每當孩子有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
2.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患學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狀,在找到原因後,要有針對性地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
如何防止“恐學症”呢?家長和老師對膽小、細心、憂鬱的孩子,不宜要求過於嚴格;家長切勿對這類孩子期望值太高。期望值太高易使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礎上增加心理壓力,促發學校恐怖症;一旦發現孩子有學校恐懼症的跡象,即應及早治療。
心理學小貼士
家長在確定孩子患上學校恐懼症後,應幫助孩子重塑自信,讓孩子確信自己沒病,是個十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