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這就不可避免地給人帶來許多緊張和壓力。精神緊張一般分為弱的、適度的和加強的三種。人在做事的時候需要適度的精神緊張,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因為,適度的緊張,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幫助人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我們常說萬事過猶不及,倘若過度緊張了,就可能會因此導致失誤和失敗。人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渾身肌肉收縮、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思維也會停滯。
學生學習緊張,運動員訓練緊張,職場人員工作緊張……這個社會的人們幾乎都難以避免齊氏效應的困擾。什麼叫齊氏效應呢?
齊氏效應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效應,指由於工作壓力過大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長期緊張狀態。齊氏效應源於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所做過的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實驗——“困惑情境”實驗。齊加尼克先把一批受試者分成甲乙兩個組,然後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其間,他對甲組受試者進行幹預,讓他們不能繼續工作而沒能完成任務,而讓乙組受試者順利完成所有工作。實驗結果表明,盡管每個受試者在接受任務的時候都呈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的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沒完成任務者的緊張狀態繼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沒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後一種情況就被叫做“齊氏效應”,也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齊氏效應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接受一項任務的時候,人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唯有完成任務,這種緊張感才會消除。在沒有完成任務之前,緊張感會一直持續下去。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知識信息量的飛速增長,我們要承擔的工作量和要學習的知識量也相應地大大增加。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心理負荷也日益加重。
比如,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大、越來越沉,眼鏡鏡片也越來越厚,業餘時間隻能轉戰於各種英語學習班、奧數培訓班以及鋼琴訓練班中;都市白領的工作節奏也日趨緊張,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就連吃飯的時候,也很難讓一直持續高速運轉的大腦休息一下;新聞媒體的工作者在節目播出前、上班外的時間,依舊會考慮編排和製作等情況;置身於某一攻關項目的科研人員,哪怕休息時也會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另外,企業家、醫務人員以及作家等,大部分人也都避免不了齊氏效應的困擾。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師傅正在傳授射箭的技巧。師傅問徒弟:“你的臂力強嗎?”
“當然了!七石的弓(古代以石論弓的強度),我常把弓拉滿幾個時辰都不放。”言語間自豪之情難以掩飾。
“很好!現在我要你把箭射出去!看看你能射多遠!”師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