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自卑是成功的絆腳石(1 / 1)

自卑,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作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負麵情緒,是實現理想或某種願望的巨大心理障礙。在人際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咎為自己的錯誤;自卑的人過於自尊,為了保護脆弱的尊嚴而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

一般來說,自卑是由比較引起的。比較過程中總會暴露出一方的差距,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者就會背上沉重的包袱,產生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

一天,一個高傲的武士,前來拜訪禪宗大師。他本是一個出色的頗具威名的武士,但當他看到大師俊朗的外形、優雅的舉止時,猛然自卑起來。

他對大師說道:“為什麼我會感到自卑?僅僅在一分鍾前,我還是好好的,但我剛跨進你的院子,便突然自卑起來。以前,我從沒有過這種感覺。我曾經無數次麵對死亡,但從沒有感到恐懼,為什麼現在感到有些驚恐了呢?”

大師對他說道:“你耐心地等一下,等這裏所有的人都離開後,我會告訴你答案。”

一整天,前來拜訪大師的人都絡繹不絕,武士等得心急火燎。直到晚上,房間裏才空寂起來。武士急切地說道:“現在,你可以回答我了吧?”

大師說:“到外麵來吧。”

這是一個滿月的夜晚,剛剛衝出地平線的月亮發出皎潔的光輝,大師說道:“看看這些樹。這棵樹高入雲端,而它旁邊的這棵,還不及它的一半高,它們在我的窗戶外麵已經存在好多年了,從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這棵小樹也從沒有對大樹說:‘為什麼在你麵前我總感到自卑?’一個這麼高,一個這麼矮,為什麼我卻從未聽到抱怨呢?”

武士說道:“因為它們不會比較。”大師回答道:“那麼你就不需要問我了。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這位武士的表現正提示出了自卑產生的根源,那就是比較。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悅意容納自己,自慚形穢,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演繹成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來往,隻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懶。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帶她的兒子去動物園看大象,大象周圍有許多矮矮的木樁,兒子的腦子裏就產生了疑問:“媽媽,這麼大的象,一定很有力氣,可是它為什麼不掙斷這細細的鏈子逃跑呢?”媽媽告訴他:“這頭象剛來到這裏的時候還很小很小,當時就用這小木樁、矮棚圈著它,它當時很想掙斷鏈子跑出去,可是由於力氣小,每次都失敗了,於是就失去了掙脫鏈子的信心。盡管它一天天長大,但不知道現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掙一下,就能逃出來。它不敢這樣想,當然也就不會這樣去做,因而隻好永遠被鎖在這裏,老死在這裏了。”

自卑是危險的。它會迷茫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自己的能力,認識不到自己。克服自卑就應該是不要失去信心,不斷嚐試,也許改變就在下一次。

對於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醜、身高矮等,自慚形穢也是沒有用的,倒不如充分發展和發揮自己其他的優點以彌補缺陷。要知道,生物學上有個“生理補償”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別靈;腿有毛病,手就特別靈巧。所以不妨這樣暗示自己:“雖然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的耳朵比你靈,我並不比你矮半截。”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如果頭腦空虛,那他不過是空有軀殼;一個病殘的人,如果內心世界豐富,正如陰暗背景的閃光,更顯得耀目,更能得到人們的愛戴。

愛迪生說:“如果我們能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自己大吃一驚。”人們完全可以做得比想象的更好,隻要對自己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態度,這樣就能發揮出心智的力量,並且會產生有效的行動。在提高自己的過程中,自信自然會愈來愈強。

心理學小貼士

自信的人才會不斷地去嚐試,不被困難打倒,才能夠成功;自卑的人,成功隻會離他越來越遠。自卑是成功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