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一定的才幹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隻要顯露得適時適處,也會得到人家的器重,是有施展天地的。但是如果鋒芒太露,在言語上,便要得罪人;在行動上,便要惹人妒忌,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做人,還是謙虛一些好。
做人要懂得謙虛,謙虛能夠克服驕矜之態,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虛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
在洛陽有一位男子因與人結怨而處境困難。許多人出麵當和事佬,但對方一句話也聽不進去,最後隻好請郭解出麵,為他們排解糾紛。郭解晚上悄悄地造訪對方,熱心地進行勸服,對方逐漸讓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會為對方的轉變而沾沾自喜,但郭解卻不同。他對那位接受勸解的人說:“我聽說你對前幾次的調解都不肯接受,這次很榮幸能接受我的調解。不過,身為外地人的我,卻壓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們的糾紛,這實在是違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這次就當做我的調解失敗,等到我回去,再由當地的有威望的人來調解時才接受,怎麼樣?”這種做法實在是異於常人,細想起來真是一種使自己免遭眾人嫉恨的明智之舉。既保護了自己,又留下了為人稱道的美名。誰能說郭解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較起來,那些極力顯示自己才能的人,不過是小聰明罷了。
你要是比別人多一些本事,不一定要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你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讓旁人敬佩的一種內在氣質。
大文豪蕭伯納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畢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評價一句,便會有體無完膚的感覺。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默,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誓言,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不僅奠定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同時也廣受各國人民的敬仰。
有些人在與人交際時,總愛顯露自己的才華和能耐,以引起人家的注意,博得人家的好感。殊不知,你越是顯露自己,越是傷害對方,隻會招致對方的嫉妒和打擊,導致交際及事業的失敗。因而要十分注意藏鋒露拙,切勿鋒芒畢露。做人,還是謙虛一些好。
從另一方麵講,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虛,別人才不會認為你對他構成威脅,你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之建立良好的關係。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古語告訴我們,遇人遇事不要太過鋒芒畢露才好。
深藏不露,是智謀:過分地張揚自己,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爛。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不合時宜地過分張揚、賣弄,那麼不管多麼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擊。
事實上,古往今來,對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大都是謙虛的人。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麵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界的其他方麵的研究成果,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然而,就是像他這樣,他還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斷地在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去問愛因斯坦,說:“您老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會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而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後人超過。
心理學小貼士
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虛,別人才不會認為你對他構成威脅,你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之建立良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