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給別人麵子,也就是給自己留後路(1 / 1)

生活在中國,一個懂得交際藝術的人,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在說服別人接受的時候也會力求保住對方的麵子,並以此為切入點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其結果,別人自然會認為他是寬容的、明智的紳士。

不過,那些通過說明自己掌握著真理,拚命找別人過錯和缺點的方式去說服別人,甚至威脅別人的人是粗暴的、無禮的蠢人。沒有人會接受這樣的話。即使他說的是事實和真理,因為他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別人。

時下仍有不少人視心直口快為美德,即使因言語不當而產生矛盾,他們也每每以“我說話隻會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為理由替自己開脫。

殊不知這“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卻未必值得稱道。如果我們能夠區別不同情況,該直說的時候則直說,該婉言的時候則婉言,那就不但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而且還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增進友誼和團結。

光勞利是紐約一家木材公司的推銷員,他多年與那些冷酷無情的木材審察員打交道,常常發生口角,雖然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贏,但公司卻總是賠錢。為此,他改變策略,不再同別人發生口角。結果呢?下麵是他講的一段經曆:有天早上他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一個人急躁不安地在電話裏通知他說,光勞利給他的工廠運去的一車木材都不合格,他們已停止卸貨,要求光勞利立即把貨從他們的貨場運回去。

原來在木材卸下1/4時,他們的木材審察員報告說這批木材低於標準的50%,鑒於這種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木材。光勞利立刻動身向那家工廠趕去,一路上想著怎樣才能最妥當地應付這種局麵。通常,在這情況下他一定會找來判別木材檔次的標準規格據理力爭,根據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審察員的經驗與知識,力圖使對方相信這些木材達到了標準,錯的是對方。然而這次他決定改變做法,打算用新近學會的“說話”原則去處理問題。

光勞利趕到場地,看見對方的采購員和審察員一副揶揄神態,擺開架勢準備吵架。光勞利陪他們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貨車旁,詢問他們是否可以繼續卸貨,這樣光勞利可以看一下情況到底怎樣。光勞利還讓審察員像剛才那樣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邊,把好的堆在另一邊。看了一會兒光勞利就發現,對方審察得過分嚴格,判錯了標準。因為這種木材是白鬆。

而審察員對硬木很內行,卻不懂白鬆木。白鬆木恰好是光勞利的專長,不過光勞利一點也沒有表示反對他的木材分類方式。光勞利一邊觀察,一邊問幾個問題。光勞利提問時顯得非常友好、合作,並告訴他說他們完全有權把不合格的木材挑出來。這樣一來審察員變得熱情起來,他們之間的緊張開始消除。

漸漸地審察員整個態度變了,他終於承認自己對白鬆毫無經驗,開始對每一塊木料重新審察並虛心征求光勞利的看法。結果是他們接受了全部木材,光勞利拿到了全價的支票。

一提到批評,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緊張的氣氛和不愉快。

但婉言卻能使批評在輕鬆愉快中進行,收到直言所收不到的效果。因為婉言,不但能夠與對方和平地溝通,而且給足了對方麵子;婉言,還可以給對方一個下台的階梯,避免形成僵局;婉言能夠巧妙地表情達意,既能讓對方聽出弦外之音,又不傷彼此和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誰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麵前有尊嚴,被人重視,被人尊重。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為自己爭得麵子的同時,也別忘了給別人也留些尊嚴,這一點非常重要。

卡內基的溝通三原則中,有一條原則就是:給人麵子。對人批評是應該的,可是必須注意方式和方法,要使別人尊重你的權力,不是靠高嗓門就能夠辦到的。

其實,人和人的交往在大多數時候都是依靠感性和直覺的,並不是說你說得對,別人就一定會對你心悅誠服,更多的時候人們看重的是你采取的方式、說話的態度和語氣。即使你有充足的理由也要注意自己的措辭和語氣,有古語說“有理不在聲高”,你有道理還怕說不過別人嗎?

這個世界多的是“吃軟不吃硬”的人,你越是認為自己是真理,並以此讓對方接受,他偏偏就不吃你那一套。他的“倔強”上來了,你一大馬車的理由都沒有用。

理越直氣就越要和,就是要“得饒人處且饒人”。

得理時盡量寬容一些,冷靜地思考一兩分鍾,說幾句體己的話,就可以減少別人受到的傷害,別人自然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真理”。

一句話:給別人麵子,也就是給你自己麵子,也是為自己留後路。

心理學小貼士

對人批評是應該的,可是必須注意方式和方法,要使別人尊重你的權力,不是靠高嗓門就能夠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