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健康從“心”開始(1 / 2)

擁有健康並不能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卻會失去一切。健康不是別人的施舍,健康是對生命的執著追求。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健康,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但對於健康的認識卻往往比較模糊,人們總是簡單地認為身體沒疾病就是健康,而事實上,不是的。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做了如下定義:“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具體可以化為三個標準:一是沒有器質性和功能性異常,二是沒有主觀不適的感覺,三是沒有社會公認的不健康行為。可見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道德健康的綜合體。

人的心理活動對生理反應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當一個人心情難過時,腸胃的蠕動就會下降,消化液分泌減少,從而導致食欲降低,會吃得很少;而當人情緒愉快時,胃粘膜就會增加,胃壁運動也會明顯增強,食欲就會比較旺盛。一般的情況下,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能有效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而消極悲觀的心理因素則會有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身心是否健康。

樂觀的心態可增進身體健康。當人愉快時,大腦會產生“安多芬”(Endorphins),使人增加舒服暢快感受。樂觀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些人因擁有較正麵的情緒,所以別人喜歡與他們交往,而他們也會積極及主動去建立友誼,關心及體貼別人的需要,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相反,如果一個人心態悲觀,那麼他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對自己不夠友好,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對付自己,感到生活總是毫無意義,工作總是枯燥乏味,加班總不心甘情願。會覺得領導總是不考慮自己的感受,朋友總是不夠真誠,家人總是不夠體貼……總而言之,一切都糟透了。積極樂觀心態也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憂慮與煩惱中,疾病也就會找上門來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人得了一種怪病,他終日為疾病所苦。為了能早日痊愈,他看過了不少醫生,都不見效果。有一天,他聽人說遠處有一個小鎮,鎮上有一種包治百病的水,於是就急忙趕過去,跳到水裏去洗澡,但是,這不但沒有治好他的病,反而病情還加重了。

有一天晚上,他在夢裏夢見一個精靈向他走來,關切地問他:“所有的方法你都試過了嗎?”他說:“試過了。”“不,”精靈搖頭說,“過來,我帶你去洗一種你從來沒有洗過的澡。”

精靈將這個人帶到一個清澈的水池邊對他說:“進水裏泡一泡,你很快就會康複。”說完,就不見了。這個人跳進了水裏,等他從水中出來時,所有的病竟然真的消失了。他欣喜若狂,猛地一抬頭,發現水池旁的牆上寫著“拋棄”兩個字。這時他也醒了,夢中的情景讓他猛然醒悟:原來自己一直都沒有把那些壞心情拋棄,才得了這樣的怪病。從那以後他不再消極,沒過多久,他的身體就康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