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說話講究分寸,才能獲得好人緣(1 / 1)

說話太過頭、要求太高、言辭太尖刻,讓人聽了不愉快,覺得你不識大體、不懂規矩,這樣的人常常被人敬而遠之,也同樣無法與人正常交往。因此,講究分寸是一種很重要的說話藝術,說話是否有分寸,與我們事業的成敗有很大關係。

縱觀中國曆史,有些人在為人處世方麵受到很大的損失,蒙受這種災禍的原因,就是說話時不注意掌握分寸。賀若弼是隋朝的大將,其父賀若敦是南北朝時期晉的大將,由於說話口無遮攔、不講究分寸,得罪了晉公宇文護而丟掉了性命。臨死時,他用錐子刺破了賀若弼的舌頭,讓他牢牢記住這血的教訓。

後來,賀若弼做了隋朝的大將軍後,並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氣不打一處來,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了出來。

這些不講究分寸的話傳到了皇帝耳裏,賀若弼被逮捕入獄。隋文帝楊堅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說:“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高度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

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裏失了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裏大放厥詞,就把他召來說:“我用高熲、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麵前放肆地說‘這兩個人隻會吃飯,什麼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我這個皇帝也是廢物不成?”賀若弼回答說:“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了解他們,我也確實說過他們不適合擔當宰相的話。”這時因他說話不講究分寸,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要治罪賀若弼,賀若弼苦苦哀求皇帝饒他一條命。隋文帝念其平陳有功,隻將其貶為庶民。

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教導人要“慎言”,最擔心“禍從口出”。於是,智者常常告誡:“群居防口,獨坐防心。”——和別人在一起時,要謹防說話的錯誤;單獨時,要防止心念的錯誤。

在周天子的太廟裏立著一個銅鑄的人像叫“三緘口金人”。大概是在他的嘴上封上了三道象征性的封條之類的東西,意思是警誡人們說話的時候要慎重,不要信口開河。

生活中,積極與人交流並不意味著不管時間和場合,什麼話都可以說。很多人不善於控製自己的言行,言談話語中經常招惹是非,結果不僅沒有收到預想的交流效果,反而使朋友關係變得冷淡起來。

在南亞古國,有個愛多嘴的男人,整天閑著沒事東家長、西家短地議論,結果引起周圍人的極大反感。看到大家都不理自己,這個人也很煩惱。他找到安多,說:“我非常注重跟朋友、鄰居的交流,可是他們現在為什麼都在討厭我呢?”

安多問他:“你是不是經常對鄰居們品頭論足?”

這人委屈地說:“我並沒有杜撰什麼故事啊!我講的都是事實,隻不過為了讓事實更有聲有色,我加了一些自己的評論而已。我也希望能改掉這個習慣,不知您能否幫我?”

安多想了一會兒後,走出房間,然後拿回一個大袋子,他對這人說:“你把這個袋子拿到廣場去,之後,你就在回家的路上把口袋裏的東西擺在路邊。但是,回到家之後,你需要再回到廣場上去,把路邊的東西都收到袋子裏。”這人心想,這還不容易做到。他急忙接過那個袋子,加快腳步向廣場走去。

那是一個萬裏無雲的晴朗秋日,微風輕吹。這人到了廣場之後,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裏麵裝的竟然是一大堆羽毛。這人照著安多的吩咐一邊往家走,一邊把羽毛擺在路邊。當他走進家門時,袋子剛好空了。然後他又返回來提著袋子想把路邊的羽毛撿回。

可是,涼爽的秋風卻吹散了羽毛,所剩寥寥無幾。這人隻好提著空口袋回到安多那裏。

安多說:“你看見了吧,隨意褒貶是非的話語就像大袋子裏的羽毛一樣——一旦從嘴裏溜出去,就永無收回的希望。”

這人意識到了隨便褒貶是招惹是非的危害後,從此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當你意識到主動與人溝通的重要性而四處出擊與人交流時,你卻發現自己有時扯得太遠了,沒有掌握好分寸,甚至有時說到了別人的痛處,招致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那你就應該萬分注意了。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適時地保持沉默,用沉默的方法來鍛煉自己在正確的場合說正確話的能力。

心理學小貼士

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說話分寸是一個人獲得好人緣的關鍵。說話要得體,不能不講究分寸,否則你的人生之路上就會布滿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