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輕度卷入指雙方共有的心理領域較小,其心理世界隻有一小部分重合,而其大部分不相容。比如,即使是同班同學,有的人之間一直保持著這一水平的關係,彼此之間的感情不是很深,一旦畢業後各奔東西,彼此之間很快淡漠,甚至再見麵時連對方的姓名也叫不出來。
(2)中度卷入指交往雙方發現彼此之間擁有較大的共同心理領域,因此雙方的心理世界有了較大範圍的重合,情感融合程度也相對擴大。情感上互為依賴,互為寄托;相處時非常愉快,分離後彼此牽掛,經常用信件、電話等進行長期的聯係。例如許多同窗好友,在學校時形影不離,天各一方後仍能保持聯係,相互思念,相互鼓勵,共同提高。
(3)深度卷入指彼此之間共同心理領域大於相異的心理領域,雙方的心理世界幾乎達到(但不可能完全)重合,情感的融合範疇覆蓋了大多數的生活內容,這是人際交往的最高層次,也是人際交往最理想的境界。情感的相互依賴,誌趣、人生態度、世界觀、價值觀趨於一致,雙方之間心心相印、親密無間。但值得說明的是,日常生活中,僅有極少數的人能夠達到這一人際交往的深度,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終日感歎“知音難覓”的人,恐怕窮極一生也難以品味這種相依為命、肝膽相照的滋味。
在20世紀30年代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魯迅和瞿秋白曾經結下一段崇高而感人的深厚友誼。1932年夏天,瞿秋白初次到魯迅家做客,魯迅熱情地招待了這位著名的共產黨人。隨著以後交往的深入,他們很快被彼此的高尚人格、淵博的學識和精辟的見解深深吸引,兩人很快成為誌同道合的親密戰友。當時,瞿秋白是反動統治者通緝的共產黨“要犯”,經常身處險境。而魯迅不顧自己的安危,毅然決然地讓瞿秋白住在自己的家中。在先後近一年半的時間裏,瞿秋白曾經三次到魯迅寓所避難。因此,在被通緝的上海,他不僅沒有被捕,而且在魯迅的關照下生活得很愉快。在共同生活過的日子裏,他們一起評論時政,切磋學問,還互相題詩贈送,表達兩人真正的情感。可以說,魯迅和瞿秋白的友情是真摯情誼的典範。
盡管大家都有美好的願望,希望多交幾個知心的朋友。但人際交往發展的過程中,並非每個人都會“由此至彼”,從而過渡到深度卷入階段;由於多種因素的製約,很多人的人際關係始終停留在某一狀態,沒有良好的進展;甚至有的人際關係呈退縮狀態,從一個側麵也揭示了人際交往的複雜性、多麵性和動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