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自我暴露的尺度(1 / 1)

小房對老師說,他長大後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為中國人爭光。

小軍對同學說,他的父母要離婚,他心裏特別痛苦,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思。

小梁對朋友說,他特別喜歡班裏的一名女生,但是他現在還小,要以學習為重,不能分心,所以拚命克製自己。

小城對好友說,他特別後悔,自己曾做錯過一件事。那時他剛上小學五年級,一天騎車子不小心把一位老人撞倒在地。當時,看到老人躺在那裏像死了一樣一動不動,他害怕極了,騎著車子就跑。事情雖說過去好幾年了,可他一想起來心裏就特別後悔,良心備受折磨。

上述內容看似閑談,其實,都是在向對方進行不同程度的自我暴露。所謂自我暴露,是指一個人自願向另一個人宣泄個人真實處境和思想感情的心理,也是一個人要深刻理解自己所必須經曆的自我解剖過程。其中包括個人情感、愛好、興趣、往事、理想,與別人的人際關係及個人的缺點、不足甚至隱私等。

心理學家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人們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實現的。一方麵,自我暴露可以平衡調節自我的心態,又能因此取得他人的理解和幫助;同時增加對方對自己的了解和肯定,加快友誼的進程。所以,對一個人的信任度越高,接納性越強,就越會在其麵前過多地暴露自己。

自我暴露有淺層和深層之分。有關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最表麵的自我暴露水平是人們的興趣、愛好,比如日常情趣、飲食習慣、閑情逸致等;第二層次的自我暴露主要是態度,包括對人、對事、對時局、對政治所持的觀點、看法和評價;第三層次的自我暴露具有很高的隱蔽性,不會輕易向外人曝光,除非對方是你人際關係中的深度卷入者。因為它直接涉及個人的人際關係和自我的概念狀況,例如與父母的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或者自己的恐懼、絕望、自卑情緒等。這個層次的內容往往牽扯到個人的隱私,因此,或許有人一輩子都會守口如瓶,不向外人暴露,哪怕再知心的朋友,所以才有文學作品中如是的描述,“他終於將這個秘密完整地帶進墳墓裏,自己去享受……”

自我暴露並不是“全麵開放”,隻有把握住自我暴露的尺度,才可能有利於友誼的發展。

1.要隨著交往的進行,循序漸進地暴露自己

值得說明的是,並不是毫無顧忌的自我暴露就能促進彼此的了解,加深感情,有時會適得其反。古人曾經說過,“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仔細分析一下,此話很有道理。如果初次見麵,你就滔滔不絕地掏出心裏話,想給別人留下坦誠的印象,結果不但起不到以心換心的作用,還會增加對方的不信任感,認為你不穩重,不敢托付。由此可見,自我暴露要隨著時間推移、交往的加深而逐漸推進。

2.要注意場合、對象

有的人不分場合,不看對象,自以為坦率,把自己的一些私事在公眾場合公開,結果反而讓人輕看自己。一定要分場合、分對象,因時而製,因人而易。

3.在交往中不能以己之心強求別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碰見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場麵:一個人把我們當成“鐵哥兒們”進行深層次的自我暴露,同時要求我們必須向他那樣袒露自己,弄得自己極為窘迫、難堪。不說吧,對方死磨硬纏;說吧,感到對方缺乏自己信任的條件,可謂左右為難。

其實,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強迫對方一定要為自己打開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對方不願暴露的隱私。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明對方對你缺乏超乎尋常的信任和依賴,說明你們尤其是對方和你的人際關係還不夠密切,尚需進一步發展。因此,在社會交往中,隻有恰如其分地捧出一顆心,才能換回真實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