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客人之後,莫斯突然覺得自己離優秀的推銷員還差很遠。
從此以後,他都以這次失敗為戒,在工作中,不僅帶著嘴巴介紹產品,還會帶上耳朵,傾聽客人的心聲,用感情和愛心與客人交流。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將朋友當成“垃圾桶”,將一切不愉快的情緒都傾訴出去。當你有一天,能夠反過來傾聽別人的內心時,就會發現,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榮譽。朋友對你有話說,就證明了他對你的信任,如果朋友將他所有的傷心、軟弱都放在了你的麵前,已經算是作為朋友最高的禮遇了。
然而,人們在傾聽的時候,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先入為主。
尤其是年齡偏長,社會經曆豐富的人,喜歡以己度人,按照慣有的思維模式猜測對方的心意。這時候,傾聽不再是一種心靈的安慰,而變成了善意的曲解。
曾經有一位知名的主持人訪問了一位小朋友。主持人問小朋友:“你長大想要做什麼呀?”小朋友轉了轉眼球,笑著說:“我要當飛機的機長。”主持人說:“可是,如果你駕駛的飛機飛到了太平洋的上空,突然燃料用盡了,你怎麼辦啊?”小朋友說:“我會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背著降落傘先跳出去。”
聽到這個答案,在場的所有觀眾都笑得前仰後合,不過,也有人懷疑,難道這個孩子是個自作聰明、自私自利的家夥?主持人的內心也產生了懷疑,過了十幾秒,主持人接著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小朋友說:“我得去拿燃料,然後回來救他們。”聽到這個答案,那些心存疑惑的人都舒了一口長氣。
很多時候,我們都像那些哈哈大笑的觀眾一樣,聽話隻聽一半就下結論,而且還要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在別人的話裏麵。作為傾聽者,不僅要聽到,還要聽懂,要經常詢問自己,你真的聽懂他的話了嗎?
是真的理解,還是在自我加工基礎上的歪曲?
正所謂“說話是銀,傾聽是金”,成為一個耐心的傾聽者並非易事,為自己找到一個耐心的傾聽者更加困難。每個人都希望身邊有一個忠誠的聽眾,在自己感到無助的時候,可以向他傾訴。可是,在你尋找自己的聽眾之前,不妨問問自己,你會傾聽嗎?
謹言慎行——不做傷人的瀑布
梁靜是一個說話特直的人,說出來的話有時候都不經過大腦,因此,她總是因為“說錯話”而得罪朋友。
有一次,梁靜過生日,她邀請了四個朋友到外麵吃飯。其中三個朋友都紛紛到達,最後一個卻遲遲不到。所有人都在等待,梁靜心裏也有些著急,於是她隨後說了一句:“真是急死人了,該來的怎麼還不來呢?”
梁靜覺得自己不過發了一句牢騷,沒想到在座的一位朋友不高興了,他對梁靜說:“什麼叫該來的不來,這麼說來,我們都是不該來的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先告辭了。”說完,就起身離開。隨後,另外一個人也跟著走了。
梁靜興致大減,又冒出來一句:“怎麼回事啊?該來的不來,不該走的又都走了?”聽到這話,剩下的最後一個朋友也不高興了,他說:“這是什麼話?不該走的走了,那我就是該走的那個了?好吧,那我也走好了。”說完,他也走掉了。
所有人都走了,最後一個朋友才匆匆趕來。梁靜跟這位交情較深的朋友說明了剛才的情況,“我根本就不是在說他們,結果所有人都誤會我”。朋友安慰她說:“看來,你以後說話真的應該注意點了,不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否則的話,身邊的朋友都會被你氣走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意思是說有時候一句無心的話,說話的人沒有當一回事兒,卻可能觸動了聽話者的敏感神經,結果造成對對方的“傷害”。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瀑布心理效應”。信息發出者就像瀑布的上遊一樣,水麵如鏡,平靜如常,當信息傳達到接收者那裏,卻開始水花四濺,引起了對方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對方態度和行為上的變化。
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是不夠熟悉的同事、夥伴,一定要謹言慎行,注意自己說話的分寸。對於不喜歡開玩笑的人來說,哪怕一句簡單的玩笑,也可能觸動對方的憤怒神經,引發不必要的誤會。如果碰到心胸狹窄的人,可能因為一句話記恨很長時間,那樣就太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