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社交課——莫愁前路無知己(2)(3 / 3)

每個人都想要做賢人,但是做賢人並非遠離小人,拋卻邪惡那麼簡單。堅持自身的品質也是其中重要一環。與其擔心被糟糕的德行、無知的頭腦影響,不如將自己的品行提高,用高尚的品質去影響別人。

遠離鮑魚之肆固然重要,保持內心的清醒更是其中的關鍵。

大肚能容——包容朋友的過錯

從前,有一個富翁,當他年事已高的時候,他想要將自己的財富留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可是,三個兒子品格都很優秀,一時間讓他難以選擇。後來,富翁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讓三個兒子同時出門遊曆,一年之後再回來,三個人中誰做過的事情最高尚,誰就會得到他畢生積累的財富。

轉眼之間,一年過去了,出門遠遊的三個兒子也回到了家中。富翁將三個兒子召集到跟前,要求他們分別講述遊曆中做過的最高尚的事。大兒子信心滿滿地說:“在旅途中,我遇到了一個陌生人。他非常信任我,還將他的金幣交給我保管。可惜,後來他意外去世了。為了物歸原主,我千方百計地找到了他的妻兒,將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了他們。”

二兒子也不甘示弱,他說:“在旅途中,我路過了一個非常貧窮的村落。村落裏有一個可憐的孩子,靠每天在河邊乞討為生。一天,他不小心掉進了身後的河裏,我跳進河裏救了他,還給他留下了一大筆錢。”

兩個哥哥說得都非常好,輪到三兒子時,三兒子猶豫地說:“我的旅途很平常,我也沒有像兩位哥哥那樣做出什麼高尚的行為。不過,我遇見了一個人,那個人一直想要我身上的錢袋,於是千方百計地想要害死我,好幾次,我都差點死在他手上。我對他恨之入骨,恨不得親手殺了他。

“有一天,我路過懸崖邊,他正好在懸崖上睡覺。當時我隻要踹他一腳,他就會立刻摔下懸崖,一命嗚呼了。可是,我覺得那麼做太卑鄙了,於是打算離開。後來,我又擔心他睡熟了,一翻身就掉下懸崖,於是我回頭叫醒了他,然後繼續趕路。”

聽完三個兒子的講述,富翁說:“誠實、見義勇為的確是高尚的品質,但是,能夠放棄報仇的機會,反而幫助自己的仇人,這種寬容之心才是最大的高尚。”於是,富翁將他的所有財富都給了第三個兒子。

如果說,人生就像一出舞台劇的話,那麼我們就是舞台上的各種角色。由於角色之間的衝突,難免讓人與人之間出現摩擦。比如親友不睦,鄰裏不和,同事之間發生誤會等。即使是親密的好友,也難免會發生爭執,引發衝突,甚至產生憎恨的情緒。

睚眥必報的人通常采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結果往往兩敗俱傷,一段珍貴的友誼就此終結。在這個時候,最明智的選擇莫過於包容和原諒。即使按照社會交往的經濟法則來看,包容和原諒也是最省時間、最省力氣,把感情傷害降到最小的把方法。

況且,隻要是感恩之人,都會記得朋友的大度和寬容,人事多變,誰都可能有遭遇風浪的時候。寬容別人的那一刹那,也可能為自己播下了一粒獲救的種子。一旦遇到危難時刻,曾經得到寬恕的朋友必然會感恩回報,於水火之中解救我們。

春秋時期,楚莊王平息了叛亂之後,設宴招待有功的群臣將士。

一時間,宮殿裏熱火朝天,所有人都開懷暢飲,把酒言歡。此時,楚莊王興致極佳,便召來了他最寵幸的許姬,讓她一邊為將士斟酒,一邊在宮殿裏跳舞助興。

大家興致正酣的時候,忽然一陣風將宮殿裏的蠟燭吹滅了。在黑暗中,一位喝醉的將士乘機拉扯許姬的衣服,想要輕薄她,結果被許姬拔掉了帽纓。許姬跑到大王麵前說:“大王,有人趁著夜黑想要調戲我,不過,我已經拔掉了他的帽纓,大王隻需要吩咐掌燈,看誰沒有帽纓,就可以抓出來定罪了。”

楚莊王聽後,沉吟了一會兒,對許姬說:“堂下的眾將士都是帶兵打仗的粗人,難免會酒後失禮,不應該輕易責罰。況且,他們都是為了國家敢於舍棄生命的人啊!”說完,楚莊王對堂下喊道:“今天諸位得勝歸還,大家喝酒一定要盡興,我建議,為盡餘歡,大家都把帽纓拔掉吧。”眾將士搞不明白原因,不過還是乖乖拔掉了帽纓。當蠟燭重新點起,宮殿裏又恢複了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