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社交課——莫愁前路無知己(2)(2 / 3)

實際上,無論多麼親密的關係,每個人都會為自己保留那麼一點私人領域。在交往中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一種良好修養的表現,也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

心理學上有一個“刺蝟效應”,說的是兩隻刺蝟保持適當的距離,就可以互相取暖,同時保證不會傷到彼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或許也可以用到這個原則。在親密相處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不僅能夠為彼此保留適當的心理空間,也會讓交往的過程更加愉悅。

遠離鮑魚之肆——認真挑選夥伴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算命先生,算卦非常靈驗。凡是被他算過命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讚他的。後來,楚莊公知道了此人,對他的算命本領非常好奇,於是派人請他到宮中,問他到底用了何種妙法。

算命先生毫不保留地說:“實際上,我並不是觀察他本人,而是先仔細研究他的朋友。”楚莊公不明所以,問道:“其中有什麼道理嗎?”

算命先生接著說:“一個普通人,如果他身邊的朋友品行端正、個性積極,他日後也必定有所成就;一個做官的人,如果他身邊的朋友胸懷坦蕩,不卑不亢,他也定會前途似錦;一個國家的帝王,如果他身邊的臣子都忠心耿耿、直言進諫,帝王必定會賢德開明,將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按照這個規律,所以我從來沒有出過差錯。”楚莊公聽後連連稱是。

《說苑·雜言》記載:“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會像進入擺滿蘭花的房間裏,時間長了,自己本身也會充滿香氣;如果和品質卑劣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了賣魚的市場,時間長了,連自己都變臭了。

這個比喻不禁讓人想起最常見的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紛繁而複雜,隨時可能遇到品行善良、真誠相待的人,也隨時可能遇到品質低劣、滿嘴謊言的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品行,所以說,認真挑選身邊的夥伴、朋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事。

《菜根譚》中說:“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遊。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種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意思是說,教導子弟,要像養育一個女孩那樣謹慎才行,最重要的就是嚴格約束他們的出入和謹慎挑選交往的朋友。一旦和行為不端的人結成朋友,就像是良田之中種下了壞種子,一輩子也不會成才了。

可見,摒棄身邊人的惡劣影響是人成長中嚴苛的一步。《三字經》中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見,人並非是天生的品質惡劣,都是後天的環境影響,包括後天長期形成的習慣,可以讓一個原本善良的人變成歹人。

因此,很多媽媽都會在孩子念小學的時候叮囑說:“不要和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要和喜歡說謊的孩子做朋友。”從孩子從小的朋友中可以預見孩子的未來,自然,媽媽會要求孩子認真挑選身邊的朋友,以免偏離了正確的成長方向。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潁州當長官的時候,手下有一個名叫呂公著的年輕人。有一次,歐陽修的好友範仲淹路過潁州,便到他家中拜訪,歐陽修邀請呂公著一同待客。席間,範仲淹對呂公著說:“你能在歐陽修身邊做事真是太好了,你應該多向他請教作文寫詩的技巧。”此後,在歐陽修的言傳身教下,呂公著的寫作技巧提高得很快,最後官至宰相,與司馬光一同輔政。

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一個人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在於自身的努力,同時也在身邊人的影響。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受暗示性”特別強,缺乏自己的主見,就會輕易地被他人影響,即使每天待在品德高尚的人身邊,也可能學到其人身上的臭毛病,而不是好品質。

在班級裏,童童的小夥伴得了皮膚病。許多家長都告訴孩子,不要和他玩了,會被傳染的。和其他人不同,童童依舊每天和他一起上學、放學,一起玩耍,一起嬉戲。一個好心的鄰居提醒童童說:“不要和他在一起玩了,否則的話,你也會被傳染的。”童童說:“如果我是健康的,我就不怕被他傳染;如果我是好人,我就不怕別人把我教壞。”一個月後,生病的小夥伴順利康複了,童童也沒有被傳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