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血管病(或腦卒中、腦中風)
1.常見腦血管病
最為常見的有腦內出血、腔隙性梗死與高血壓腦病。
(1)腦出血:
可因發生在腦部的不同部位而出現的症狀各異,其中偏癱、失語、嘔吐以至昏迷、高熱等,是腦血管病中最危險的表現。病情較輕時容易與缺血性腦卒中相混淆。以往需做腰椎穿刺,在所取的腦脊液中有大量紅細胞才能確診,現在用CT(計算機斷層)進行頭顱檢查就可鑒別是出血還是堵塞兩種不同病變。
(2)腔隙性梗死:
依據CT檢查,腔隙性梗死是腦缺血性病變中最常見的一種,在老年人中約占80%。腦不同部位受侵害發生的症狀各異,最常見的症狀為一側上、下肢不全性癱瘓和中樞性麵癱,預後比腦出血要好。
(3)高血壓腦病:
這是高血壓急症,也是高血壓危象的一種,表現為一種短暫性腦功能障礙綜合征。主要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嘔吐、驚厥、短暫性偏癱失語、神誌不清甚至昏迷。究其原因是因血壓突然劇烈增高、血液中腎上腺素增高及小動脈痙攣所引起的腦水腫與斑點狀出血,也是臨床症狀的病理基礎。
2.腦血管病的預防
預防腦血管病除必須注意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外,病人與家屬還必須重視全麵關懷病人,使其在生活上堅持規律性,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高度興奮、激怒等過度的情緒激動與較重的體力活動。多食穀類、豆類、蔬菜、水果、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少進糖和甜食以及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高的肥肉和內髒等,保持每天大便通暢。更為重要的是注意早期腦血管症狀的出現,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一側肢體麻木、無力、嘴唇四周發麻,突然看物發黑和眩暈等。這些症狀有時很短暫,往往被病人及家屬忽視,平時醫務工作者應耐心,反複說明這些症狀的意義,病人與家屬都應警惕,切莫大意,一旦出現早期症狀,應及時請醫生診治,以便及時得到相應的治療。
此外,心髒功能障礙、血黏稠度過高、吸煙和飲酒,也是腦血管疾病的直接和間接的危險因素,病人尤其是老年人更要特別留意。
(二)心髒病
高血壓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有時也可表現為心律失常與無症狀的心電圖供血不足征象。
1.心絞痛
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斑塊固定狹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也可由冠狀動脈痙攣引起或兩者並存,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痙攣,使心肌氧的供需失去平衡而發生心絞痛。寒冷、飽餐、酷熱、頂風行走等是心絞痛的誘因,應倍加重視防範。對老年人而言,過量的活動與情緒激動,合並多係統疾病,如肺部感染、糖尿病、血壓控製不好等,常為心絞痛的誘因。
心絞痛的預防應從青年時代抓起,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任何人尤其是腦力勞動者,應堅持參加戶外運動和適當的體力活動,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樂觀而有規律。還應做到合理膳食以防止血脂異常,大家都應保持以穀類為主食,低脂肪、低糖、低鹽,總熱量不過高的優良飲食習慣,還應忌煙限酒,防止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麵對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凡事都取樂觀豁達的態度,學會鬆弛緊張的情緒。一旦出現心絞痛的症狀,就要嚴格注意避免一切誘發心絞痛的因素。
因勞累所致的心絞痛,病人就應減輕勞動量,限製活動。
有時心絞痛在睡眠中發作,就應坐起來,這樣疼痛可以緩解。
對初發或頻繁發作而加重的病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安靜休息,並進行積極的治療。對一般慢性而偶發心絞痛的病人,不宜過於限製,適當運動鍛煉還有利於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發展,但要避免激烈運動或過重勞動,也不宜負重上樓梯。肥胖病人要逐漸減重以減輕心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