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練習頻率
放鬆功法應根據練習者具體健康狀況或不同的病情,每天鍛煉2~4次,每次半小時,堅持練習,3個月後可初見效。
放鬆功法鍛煉的成敗關鍵之一,就是機體是否能夠達到放鬆,若能在練習中達到放鬆自然,其效果必佳。因此,放鬆被認為是各種功法鍛煉的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效果好壞的重要環節。
(二)散步
散步是一種穩妥的健身方法,長期堅持定時散步,不僅使心情舒暢,消除疲勞,而且可加強心、肺功能,提高肌肉活動能力。在清潔的戶外綠化環境散步,還可以吸入新鮮氧氣,起到“吐故納新”的作用,傍晚散步還可調節大腦皮層的功能,起到促進安睡的作用。高血壓病人適量散步,尤其是短時多次散步對鞏固和提高療法能起到促進作用。
散步是人們十分喜愛的一種健身方法,具有和緩、輕鬆、安全、平穩等特點,所有能獨立生活的人都能進行,不受年齡、性別、個體素質與其他條件的限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健身手段。據報道,有規律的散步可穩定神經係統功能。散步時體態輕鬆自如,上肢擺動,腹部肌肉收縮,呼吸均勻而稍加深,膈肌上下自如,促使肺活量增加,心髒功能加強,有助於血液循環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變窄的心髒冠狀動脈重新暢通,從而減少心髒病發作的機會。散步對血管也有良好的影響,能增加其彈性,從而可延緩血管的老年性變化。現代普遍認為,防止老年人發胖的有效措施,一是不損害健康地控製飲食,二是以散步來增加熱量的消耗。可見散步對防止肥胖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還可預防因肥胖而誘發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保證散步效果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恒,老年人散步一般每次半小時左右,每周至少三次,才能奏效。但對於開始進行散步鍛煉的人,尤其是老年知識分子與不經常活動的人,可試行一項為期六周的適應性計劃,前二周每兩天一次,每次15分鍾,後二周每次30分鍾,以後逐步達到每周四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散步後以不感勞累,自覺舒適為原則,散步不受速度限製,可快可慢,依各自的具體條件而定。既往認為“飯後百步走”很有道理,然而新近國外有人研究表明,老年人對進餐引起的低血壓,不能代償地增加每分鍾脈搏次數,可能是其壓力反射機製退化而誘發症狀性低血壓的發生,稱為“餐後低血壓”,建議不要飯後立即去散步。總之,老年人開始進行散步鍛煉以前,最好聽聽保健醫生的意見,以便取得更佳的效果。
(三)慢跑
慢跑也稱健身跑,慢到自己感到最舒適的速度為宜,跑累了就走,走一會再跑,十分自由,不必勉強。實驗證明,慢跑是鍛煉和加強心肺功能,提高肌肉活動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慢跑時的供氧比靜坐時多10倍左右,而且心髒得到良好的活動,功能得到改善,高血壓病人若能掌握好,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治療作用;對肥胖和超重人群還具有減肥效果。慢跑還能提高參與者的心理狀態,使其生活充滿樂趣,對戰勝疾病充滿信心,從而成為每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代在世界範圍內,有兩句引人注目的口號,一是“您想健康嗎?——慢跑”,二是“您想長壽嗎?——慢跑”。因此,慢跑是人們經常鍛煉的重要方法之一,被譽為“健康之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身法,又叫健身跑。尤其是慢速長跑,被認為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壽的最好手段。慢跑時可吸取大量的氧氣,使供氧量比靜坐時多8~12倍。慢跑可使肌肉與呼吸和循環係統受到良好的鍛煉,促使儲備能力與新陳代謝得到增強。
慢跑的速度不要強求一致,可因人而異,一般保持在每分鍾100米左右,距離從100~200米開始,循序漸進,最多以1000米為宜,體力較差者可用間歇跑或步行代之。運動量大約每天慢跑10分鍾,或每周慢跑2~3次,每次20~30分鍾,以自我感覺輕鬆,不喘大氣為衡量標準。負荷大小常以脈搏頻率為依據,常用的評價方法有兩種,第一是脈搏頻率不大於180減年齡的脈搏次數。檢查脈搏的簡單方法是跑一段後馬上邊走邊量15秒鍾的脈搏數,再乘4,即得出每分鍾脈搏數。如果這一數值大於180減年齡數,說明速度快了,超過負荷,應適當減速;如果小於180減年齡數,表明還可稍快一點。第二是慢跑後休息5~10分鍾,測量脈搏,若已恢複正常,說明這一速度正好;若不到5分鍾已達正常,表明速度還可提高;若超過5~10分鍾還未恢複正常,就應減速。這裏所說的“正常”,是指參加慢跑者平時的脈搏數。對於各種疾病病人,應在參加慢跑前進行一次體檢,以醫生的意見為決定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