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真做好測量血壓的準備工作
測量血壓之前進行適當準備是必要的,也希望大家都能了解。
柳醫生再次強調,首先被測量的人在測量血壓前30分鍾內禁止吸煙和飲用咖啡,解盡小便,排空膀胱,至少休息10分鍾。使用水銀柱式血壓計前,先將血壓計汞柱開關打開,汞柱凸麵水平應在零位,若不在零位,就得進行調節,使其到零位後再行使用。使用彈簧式血壓計時,應先檢查表針指示是否在零位,若不在也應調整到零位後才能使用。若使用全自動或半自動血壓計時,要先檢查一下電源是否充足,何時進行過校正,其運轉是否正常等。
血壓測量前三要點
總的說來,測量血壓之前的準備應包括三個方麵:
①被測量的人是否做好各項準備。
②測量的人是否熟悉所使用的測量儀器。
③血壓計是否調節、校正準確。
2.測量血壓的正確做法
居民們饒有興趣地聽了柳醫生的介紹,是否就會測量血壓了呢?我們考了考大家,從居民的回答中發現,“如何準確地測量血壓”在具體操作上還得強調一下正確的方法。
首先應讓被測量的人最好取坐位,坐在有靠背的坐椅上,也可取仰臥位。無論采取哪種體位,被測的人上臂、血壓計都應與心髒處於同一水平。被測上臂裸露,伸開並外展45度為宜。
將血壓計袖帶緊縛於被測人上臂,氣囊中部對準肱動脈,袖帶的鬆緊以恰能放進一個手指為宜。袖帶下緣在肘彎上2~3厘米左右。將聽診器膜麵置於肘窩部肱動脈搏動處。
測量時使袖帶氣囊快速充氣,應同時聽診肱動脈搏動音,觀察血壓計汞柱上升高度,在氣囊內壓力達到使肱動脈搏動音消失後,再升高20~30毫米汞柱。
然後,鬆開氣囊上的放氣旋鈕,使氣囊勻速緩慢放氣,以下降速率2~3毫米汞柱/秒為宜,同時應水平注視汞柱凸麵。
在放氣過程中,仔細聽取柯氏音,當聽到第一次肱動脈搏動聲響(柯氏第一音)時,汞柱凸麵所示數值為收縮壓;當隨汞柱下降,聲音突然變小,最終消失時(柯氏消失音),汞柱所示數值為舒張壓。
血壓檢測完畢,將氣囊排氣,關閉開關,卷好袖帶,平整地放入血壓計盒中。
3.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
柳醫生接著指出以下事項值得大家注意:
①當血壓受到季節、晝夜、環境、情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出現較大的波動。因此需連續觀察血壓變化幅度、波動範圍再作出正確判斷。
②高血壓病人應養成定時自我檢測血壓的習慣。尤其對血壓不穩定或正在調整降壓藥物的病人,最好每天檢測血壓3~4次,如早晨起床、中午、下午和睡前各測1次。
③首次測量血壓時,應分別測量左右上肢的血壓。左右兩側血壓不同時,應以較高一側的讀數為準。
④測量血壓時,一般需重複測2次,取其平均值。如果收縮壓或舒張壓兩次讀數相差5毫米汞柱以上,應再次測量,以3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
⑤重複測量血壓時,應將氣袖完全放氣2~3分鍾後再測量。
⑥對老年人、糖尿病病人或疑有體位性低血壓的人,應在臥位血壓測量後加測站立位1分鍾和5分鍾後的血壓。
⑦有精神焦慮病的病人,不應該建議其自測血壓。
⑧血壓計應定期檢測校正。
在圍坐的居民表示對自測血壓技術有所了解之後,我們就針對做好記錄的問題進行了說明。
(四)做好記錄,便於比較、分析
任何一個高血壓病人一經確診,都必須終身服藥,時間長、變化多,因此作好記錄就顯得很重要。這是由於在長期服藥過程中,療效如何,高血壓是否得到有效的控製,ABCD治療原則是否應用得當,要不要調整,一係列問題都需要記錄來說話、來比較、來分析。
首先必須依據2004年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內容,掌握用於診斷、評價、比較、分析的基本數據,也就是診斷、評價血壓的參考值。
①高血壓。在未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
②低血壓。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
③脈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正常為30~40毫米汞柱。
④正常人左右上肢的血壓可以相差5~10毫米汞柱。
⑤正常人下肢血壓較上肢高,可相差20~40毫米汞柱。
⑥新生兒血壓平均為(50~60)/(30~40)毫米汞柱,平均脈壓為20毫米汞柱。
⑦健康人臥位血壓較坐位血壓稍低,活動、進食、飲茶、飲酒時血壓可稍上升,但以收縮壓為主,舒張壓相對穩定。
需要記錄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麵:
①記錄時間。年、月、日,上午(a.m.)、下午(p.m.)、晚上,時、分,如上午9時20分,記作9:20a.m.
②記錄血壓值。收縮壓、舒張壓、脈壓均以毫米汞柱表示,脈率以次/分表示。
③如遇特殊情況,應予說明。像活動後、飲酒後、感冒發燒等。
二、控製體重,避免肥胖
據介紹,我們所到的近郊地區,是個城鄉結合部,近年來這裏的居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和城裏居民一樣,患上了“現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高血壓就是這類疾病的典型代表。因此,發揮四大基石效應,建立積極的生活方式已成為高血壓病綜合治療的核心,成為高血壓病人非藥物治療的重頭戲,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合理地控製體重,避免超重或肥胖。
目前人體的體重已經成為眾所關注的一大課題,對人體體重的關注主要集中在“超重”、“體脂”和“體型”三個方麵。超重是指人體的實際體重超過了標準體重,體脂是指身體裏的總脂肪數量,體型則是指身體裏脂肪在全身的分布狀況。
(一)超重與肥胖
1.體重
在開展健康教育中,我們特別強調,任何想要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人都必須要有一個理想的體重,對防治高血壓病,更應控製體重,體重即身體的重量,使自己的體重達到理想化的標準,即實現“理想體重”。目前常用的理想體重計算方法有兩種:
①理想體重。理想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例如馮女士今天在現場測量,其身高為162厘米,體重為63千克,按理想體重公式計算應為:162-105=57(千克)。但她的實際體重已達63千克,63-57=6(千克),這6千克已超過57千克的10%,表明馮女士已達超重標準,就應該引起重視了。另一位王女士看起來胖一些,測量一下,她的身高為156厘米,實際體重也是63千克,按理想公式計算:156-105=51(千克),63-51=12(千克),這12千克顯著超過51千克的20%,王女士果然是一位肥胖者,更應重視減肥了。
②體重指數。主張采用“體重指數(BMI)”進行實際體重評價。BMI=體重(千克)÷[身高(米)]
中國成人特點的BMI判定標準是:18.5~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28.0為肥胖。BMI的高低與高血壓的發病有一定關係。1991年在中國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BMI≥24的人群中,高血壓的發病率是BMI
2.體脂
人體的體重大致由脂肪組織和非脂肪組織肌肉和骨骼等構成。其中身體脂肪含量占體重的百分比是評價體脂是否超標的重要依據。體脂超標就會導致肥胖,並顯著增加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體脂含量高的人,一看就是胖乎乎的,嬰幼兒、少年兒童、中青年人、中老年人、老年人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群都有,並且很常見。目前主張,成年男性體脂不超過體重的25%,最高不宜超過35%。凡體脂超標的人,即便體重總量正常也應減肥,也就是減少身體內的脂肪含量。應注意的是,部分稱量體重正常的高血壓病人,可能存在體脂超標的問題。
3.體型
體型實際上反映人體的脂肪分布。有些超重和肥胖者的脂肪更多集中於腹部,形成肚子大的體態,被形容為“大腹便便”,他們的四肢相對瘦小,被稱為“向心型”或“蘋果型”肥胖,其發生慢性疾病的風險相對於脂肪堆積在下肢和臀部的“鴨梨型”肥胖更大。
通常可以用簡單的方法測定自己的腰圍和臀圍,用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出的腰臀圍比值判定自己的體型狀況。腰圍測量方法是:站立,用軟尺在肚臍處繞腹部一周。臀圍測量方法是:站立,用軟尺在臀部最突出處繞臀部一周。成年男性腰圍大於90厘米,或腰臀比大於0.9;成年女性腰圍大於80厘米,或腰臀比大於0.8;則表明脂肪在腹部堆積,需要減少腹部脂肪,以降低發生慢性疾病的風險。
4.超重與肥胖是怎樣形成的呢
居民們聽了“超重”“體脂”和“體型”的介紹之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柳醫生當時就作了簡要的回答,主要內容是:
人體超重與肥胖除了決定於遺傳因素、內分泌功能狀態以外,主要決定於飲食中的熱量多少和活動消耗的熱能多少。人類和所有的動物一樣,上代的遺傳基因對下代的影響是很大的,也就是說肥胖的遺傳因素很重要。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上海某藝術學院舞蹈係招生,挑選了幾位具有標準身材的女性新生麵試,老師說還要看看她們的母親是否具有標準身材,如果母親體型肥胖,其女兒盡管其他條件都合格也難錄取。這就是考慮到遺傳因素的重要作用,可惜的是至今遺傳因素還難於從根本上改變。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不難發現有的人較瘦,他們每天吃的並不少,有足夠的熱量攝入體內,但他們的體重都無明顯的增加;而有些體質肥胖的人,雖然他們每天都在極力限製飲食中的熱量,但體重卻難以下降,難怪有些肥胖的人經常說:“我每天就是隻喝水也長肉。”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常惋惜地引用中國的一句俗語:“千金難買老來瘦。”國外有句諺語更令人深思:“褲帶越長的人壽命越短!”可見,遺傳基因對人類健康、疾病和壽命的影響是何等的重要。但是,總的說來,導致肥胖更為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吃得多、動得少。也就是說,一是飲食量較大,二是體力活動較少。過多的熱量攝入,導致能量的貯存和三酰甘油在脂肪組織中沉積,引起超重和肥胖。
(二)控製超重與肥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