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具有正常的社會活動能力以及道德健康四個方麵。健康有“強壯、結實和完整”的意思。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往往定位在生理功能基本正常,沒有明顯的疾病或沒有什麼缺陷,顯然這是一種誤解和偏見,落後於時代的認識,因此,沒有患病並不等於就是健康。
2.高血壓病人要在“健康促進”中鞏固療效
現代研究表明,健康人群與疾病病人,都要樹立一種全新的“大健康”意識,即對於健康應從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多方麵進行綜合評價。這種意識直接地影響到人們的健康觀念和健康行為。誰都不希望自己邁向一個疾病纏身的弱勢群體,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積極地營造良好的健康環境,培養堅強的健康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健康習慣。高血壓病人因需要終身服藥,還有害怕危害到靶器官———心、腦、腎受損,心理負擔往往較重,這就更需要樹立“大健康”意識,通過“健康促進”,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高血壓的治療效果保持到終身,把自己營造成一個健康人,創建健康的生活。
(三)現代醫學模式對防治疾病的指導作用
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現代醫學模式日趨成熟,從而確立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一模式從醫學角度出發,全方位探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疾病與壽命的影響,充分地認識到人類的健康、疾病與壽命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國外醫學研究發現,人類65%~90%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都與心理上的壓抑密切相關。緊張、憤怒、挫敗和敵意等情緒變化,都會引起血壓升高、心髒功能受損、免疫功能破壞等。這表明現代人所患的疾病都受到心理、社會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開展疾病防治中,必須以現代醫學模式為指導。
二、亞健康狀態不利於高血壓的防治
“亞健康狀態”是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世界衛生組織稱為“第三狀態”。亞健康一般是指機體雖無明顯的疾病,但卻呈現出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和代謝過程低下,適應能力不同程度減退,免疫力下降等狀態。它是由人體各係統功能低下所引起的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健康—亞健康—疾病三者之間可以互相轉換。亞健康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即輕度的身心失調、潛臨床狀態和前臨床狀態,這三個階段也可以互相轉換。由此可知,如果了解了亞健康並掌握了其規律性,就可促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從而將許多病消滅在萌芽之中。據估計,目前全球有75%左右的人群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亞健康狀態,我國也約有75%的人群處於亞健康狀態。在城鄉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有權威人士預言,到2015年,亞健康將成為世界第一殺手。
現在全球都在研究亞健康問題,這有助於我們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從而采取相應對策,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與健康素質。
(一)亞健康狀態的提出
人類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進步而不斷更新、提高和完善的。從現代醫學角度講,人們認識健康和疾病曆經古代、近代與現代的演變階段,才了解到其本質、起因是相當複雜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健康與疾病認識的逐步深化才為亞健康的提出奠定了基礎。隻有從生理、心理、社會、自然等方麵全方位地看待健康與疾病,才有可能關注亞健康問題,才有可能對亞健康狀態作出科學的分析。
(二)生理性亞健康
生理性亞健康主要表現在人體的生理功能上,如乏力困倦、肌體酸痛、失眠憔悴,以及功能下降、失調、紊亂等。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經常感到體力不支、容易疲勞、不想多動、缺乏活力與朝氣等。有的經常感到頭昏眼花、總有睡意想睡覺,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什麼病來。睡意濃但睡不深,經常失眠、睡眠不足。而功能下降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如易患感冒,感冒之後難以康複等,這對一個高血壓病人是相當不利的。
(三)心理性亞健康
現代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內心的矛盾衝突,都可不同程度地影響人體健康。一般來說,個人的心理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的,包括感覺的準確性和速度、推理、記憶和學習能力的減退,但這些衰退不是絕對的,因不同的健康狀況、教育程度和適應能力而呈現不同的過程。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一部分人可能心理不適應,尤其是性格內向,平時很少與人交往、喜歡獨處的人,心情苦悶、鬱鬱寡歡的人,往往容易產生孤獨感、憂鬱感、失落感,這些異常心理狀態往往交織在一起,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孤獨、自卑、迷惘、空虛、苦惱、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這些消極心理,既是亞健康的表現,又是導致疾患的誘因。
(四)社會適應性亞健康
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時期會麵臨著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這就要求所有的人都能自覺地適應變化的客觀情況。有一些人則發生社會化障礙,表現為不能適應變化著的社會環境,有時甚至感到憂心忡忡,惘悵聚至。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許多人感到茫然,產生煩躁、抑鬱情緒,自感身體不適。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視,也是引起社會化障礙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