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服用“拜新同”(控釋恒速型硝苯地平)每日1次30~60毫克(1~2片),最大可增至每日120毫克(4片),服後在胃及腸中24小時均衡釋放,以每日60毫克則每小時釋放藥量僅為2.5毫克硝苯地平,若掰開服或嚼服等於服用了短效硝苯地平每次60毫克(短效硝苯地平每片10毫克,每次10毫克),將1次劑量增至6倍,更加劇加重了頭痛、踝部水腫等不良反應。
總的說來,服用降壓藥次數是:長效降壓藥,每日1次定時服;中效降壓藥,每12小時1次定時服;短效降壓藥,每日3次分早、中、晚間隔4小時服,淩晨血壓升高者夜間還須加服1次(淩晨是指6時前)。服降壓藥很有講究,對高血壓病人來說,還有一個學習、體會、實踐的過程,必須根據自己的病情在相關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逐步熟悉,做到用藥個性化,確保療效。
5.高血壓病人無症狀也要長期服藥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高血壓病人谘詢,稱他們經藥物治療後,血壓已趨穩定,又無任何症狀,可不可以停藥?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確的:不可以。不管有無症狀,隻要是診斷明確的原發性高血壓,都必須長期、終身服藥,以保證取得理想的療效。
每次重大節日前後,尤其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前後,各大醫院的急診室特別忙碌。有一位年僅48歲的白領經理,盛餐之後酒足飯飽,一下就不省人事,送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時連一句話也未給家人留下,他得的是腦卒中。還有一位65歲的老年人,已退休多年,也因節日盛宴,得了急性心肌梗死。究其原因他們都是高血壓病人,多年來隻因沒有明顯的不適感覺,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明顯的臨床症狀,既不去醫院檢查,也不服降壓藥物,讓病魔鑽了空子,導致各自的靶器官———腦和心損害的嚴重後果。像他們這樣不太相信科學又很自信的人並非少數,正如我在前麵講到的,有大約50%的人群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壓,但不進行科學的係統治療,自以為高明,結果害了自己和家人。他們不知道,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升高的血壓對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減少冠心病以及腎髒疾患等並發病的發生幾率。據報道,收縮壓每降低9毫米汞柱,舒張壓每降低4毫米汞柱,腦卒中的發生率可減少36%,冠心病發生率可減少30%,總的心血管事件可減少34%。由此可見,堅持治療的好處真不少。
由於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至今未能完全搞清楚,目前尚無完全治愈的辦法,但完全可以有效地控製。因此,高血壓病人務必記住兩個“基本點”:一是需要終身服用降壓藥物;二是可以一天不吃飯,不能一天不服藥。
(二)要高度重視控製“晨峰”的危害
前麵我在《偶爾測得血壓升高未必就是患有高血壓病》一節中,已經提出了“晨峰”的概念,請大家必須高度重視控製“晨峰”的危害,這對高血壓病人是很重要的。有研究顯示,人們在一天的血壓水平變化中,清晨的血壓高峰值與腦卒中的關係尤為密切。
著名的心血管專家盧教授指出,不少高血壓病人盡管已經進行了常規降壓治療,但仍然發生了腦卒中。他深刻地說明,這部分高血壓病人清晨血壓水平較高是禍根。研究人員為此將120名高血壓病人隨機分成兩組,甲組繼續按照以往的方案用藥,乙組則調整用藥方案,盡量控製清晨血壓,兩年後甲組病人發生腦卒中的占35%,而乙組病人僅有16%遭受腦卒中之害。有些老年高血壓病人,對“晨峰”的危害認識不足,並以自己能堅持“晨練”為榮,其結果也時有危險發生。
(三)關注自己的尿液檢查
高血壓有選擇性地針對心、腦、腎這三個重要的靶器官,相對而言,心、腦受到損害比較容易察覺,而腎髒損害則較為隱蔽,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成為重症。到那時症狀雖已明顯,但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給人留下“亡羊補牢”之憾。
對腎髒損害有沒有早期發現的辦法呢?專家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定期化驗小便。研究表明,高血壓病早期,腎髒僅有腎小動脈痙攣,查小便可能查不出什麼來;以後隨著腎小動脈持續痙攣,出現不同程度的硬化與閉塞,使大量腎小球和腎小管因慢性缺血而發生萎縮,繼而形成纖維組織增生,腎功能隨之減退,這時腎髒病變的蛛絲馬跡逐漸顯露出來,如多尿、夜尿增多、尿液清淡等,檢測尿比重值降低,且固定在1.010左右,進而可檢測到尿蛋白、紅細胞與管型等改變;當高血壓病發展到晚期,殘存的腎單位發生代償性肥大、擴張,部分病人的腎動脈內膜纖維素樣變性,同時引起腎髒出血、栓塞及腎小管急性壞死,這意味著病情發展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尿毒症。
(四)對特殊人群的治療
這裏我們所指的“特殊人群”,應包括老年人(60歲以上的人群)高血壓病人,高齡(80歲以上的人群)高血壓病人,妊娠高血壓病人,患有冠心病、腦血管病、高血壓合並心力衰弱、高血壓合並糖尿病、慢性腎髒疾病、難治性高血壓、代謝綜合征、高血壓危象等病人,不同的人群應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前麵我們已經提及老年人是一個弱勢人群,由於他們機體的壓力感受器調節血壓的敏感性減退,導致血壓波動大;又因壓力感受器調節血壓的功能減弱,往往在降壓治療過程中發生體位性低血壓;還因老年高血壓多以收縮壓增高為主,加重了左心室負荷,加上膠原纖維增多和澱粉樣變質以及心肌肥厚、心功能減弱等,而易於誘發心力衰竭。據報道,老年高血壓病人發生冠心病的比血壓正常的老年人高3倍多,發生腦血管意外的則高出2倍。此外,老年高血壓病人並發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比年輕人多。因此,老年高血壓病人的降壓特點應充分考慮到:
①逐步降壓,特別是體弱老年病人。
②注意防範體位性低血壓。
③使用降壓藥應綜合考慮到合並情況,包括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等。
④降壓目標調整至收縮壓小於150毫米汞柱。
⑤高齡病人的降壓效果尚待評估。
特殊人群高血壓合並的其他疾病,將在各相關疾病中討論。
(五)要正確地服用阿司匹林
近年來,有學者對高血壓病人進行了最佳治療試驗。他們通過18790例高血壓病人開展大型隨機臨床對照研究,目的在於評價高血壓最佳降壓標準,以及服用阿司匹林對高血壓病人心腦血管事件,包括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死、猝死及腦卒中等防治的療效。其中阿司匹林治療試驗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1天75毫克,平均隨訪3.8年,結果表明,該組心血管事件降低了15%,心肌梗死降低36%,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這項對比研究同時還得出另一個結論,即當血壓控製得比較穩定與收縮壓低於160毫米汞柱時,服用阿司匹林是很安全的。因此醫生們常給高血壓病人推薦服用降壓藥的同時,服用阿司匹林。但應注意服用阿司匹林遇有出血傾向,如鼻出血等,就應停止服用,止血後視情況在醫生指導下再重新服用。
1.哪些高血壓病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主要有以下三類高血壓病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年齡在50歲以上的高血壓病人,40~49歲高血壓病人具有1項危險因素者,40歲以下具有2項危險因素者。
2.阿司匹林最佳服用劑量是多少
美國推薦劑量為每天75~162毫克;對於急性期和極高危的病人,如不穩定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脈支架、腦梗死急性期等,阿司匹林劑量需加大至每天150~300毫克。
我國推薦劑量為每天75~100毫克(每片25毫克,每天服3~4片)。循證醫學研究證明,服用阿司匹林每天低於75毫克,與僅服降壓藥物治療組相比,無顯著差異,也無明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療效。
3.阿司匹林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積極效應據一項關於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分析(納入項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涉及觀察13萬以上的人群)顯示,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血管事件降低2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減少33%,心血管死亡減少17%,腦卒中降低22%,可見阿司匹林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
(六)走出治療誤區
高血壓病知道的人很多,可稱得上家喻戶曉;可真正全麵認識高血壓,包括了解2004年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正確地掌握高血壓病的防治知識,充分認識高血壓病的危害的人卻很少。這種“一多一少”現象可能就是高血壓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靶器官損害引發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等並發症逐漸增加,並趨於年輕化,導致高血壓病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人類的頭號殺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樹立高血壓防治新概念,醫生、護士、高血壓病人及其家屬都要學習這一指南,提高對高血壓病的認識,共同參與防治工作,遠離高血壓病誤區,切實控製高血壓病的發生與發展。
對高血壓病病人而言,治療誤區有以下幾種:
1.繼續應用過時的診斷標準
有關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有些人一直習慣地沿用以往的傳統認識,甚至有少數基層醫生也以老診斷標準為依據,“臨界高血壓”的概念仍大行其道,認為血壓與年齡有關,對老年人收縮壓上升的危害性不予重視。若按老標準診斷高血壓,必定會漏掉一大批高血壓病人。在我評審的一篇有關高血壓的學術論文中,發現作者對新標準一無所知,雖然他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但這篇論文也隻好打入“冷宮”,不予發表。
因為按老標準診斷高血壓會導致一部分病人得不到及時治療,其後患無窮。
2.治療方案隨意借鑒
在開展醫學谘詢活動中,我常常聽人說,某某吃了某教授開的降壓藥物,高血壓就好了,並以此作為經驗加以介紹。
這不,已73歲的王大媽,退休多年,得高血壓也有20餘年,她因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不去找醫生調整治療方案,而是聽說鄭大伯用盧教授的藥物治療高血壓效果很好,便來到鄭大伯家裏詳細詢問盧教授所開的處方和治療效果。當她確認鄭大伯的療效後,便欣喜若狂地要來處方,原封不動地借鑒起來。
她哪裏知道高血壓用藥的特異性———不同的人,病情各異,哪能隨意借鑒別人的處方?後來證實,對鄭大伯有好療效的處方,對王大媽不一定也能取得同樣的好效果。
3.把高血壓當成白領階層的“專利”
在一般人看來,高血壓是白領階層的“專利”,是一種“富貴病”,其實不然。國內外有過大量調查,高血壓病人各階層人士都有,工人、農民,甚至家庭婦女都有得高血壓的。在科技事業高度發達的現代,發達國家加強了健康教育和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近年來這類疾病的發病率有下降趨勢,病死率也有明顯下降;而在發展中國家的狀態則相反,“兩率”都有上升趨勢。在我國的調查中發現,體力勞動者同樣也易得高血壓。據報道,我國某些地區農村人口中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與城市持平,有的甚至高於城市。因此,大家都應加強防範高血壓,切莫把這類疾病當成白領的“專利”,當成“富貴病”。
4.隨意中止服藥,沒有終身服藥的概念
我們一再強調,高血壓病人一旦明確診斷,就必須堅持終身服藥。尤其是那些沒有自覺症狀或自覺症狀很輕微,或自我感覺良好的病人,認為服藥與不服藥都一樣,每天同樣的工作、休息和娛樂,一切正常,不必大驚小怪,測測血壓也控製得不錯,因此就忽視服藥的重要性,不堅持執行服藥計劃,隨意中止服藥,其結果必將引來更大的危害。另有一些人,因種種原因,如工作繁忙、藥費貴、看病難,因而失去治療信心,聽之任之;還有一些人平日不積極治療,隻有當血壓過高或出現頭暈、頭昏、頭痛、心跳加快、胸悶不適等症狀時,才被迫看病吃點降壓藥,一旦血壓降下來或症狀減輕消失後,就不再看醫生,也不吃降壓藥。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必將導致自身的靶器官———心、腦、腎等重要髒器功能的損害和嚴重並發症。對降壓藥物停停服服,是絕對治療不好高血壓病的。
5.把高血壓當成“老年病”,認為與己無關
青壯年認為高血壓是“老年病”,與己無關,其實不然。要知道“老年病”這個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很難說哪些疾病隻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是老年人專有的疾病。事實上很多老年人所患的疾病都是在青壯年時期,甚至少兒時期、嬰幼兒時期已開始發生,未經積極治療,發展到老年時期,包括高血壓、冠心病,這些疾病往往都有一個漫長的潛伏期和發展過程,到了中老年時期伴隨衰老才慢慢顯露出來,其中有的逐漸出現疾病的臨床症狀,有的甚至到了中老年時期也沒有臨床表現,是醫生通過體檢偶然發現的。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呼籲高血壓、冠心病的防治工作要從娃娃抓起。
6.隻注意到服藥,忽視非藥物治療
我們在義診中經常遇到這樣一些高血壓病人,在他們看來,得了高血壓,沒有其他辦法,隻好每天服藥。其實服藥隻是治療高血壓病的一個重要方麵,但不全麵。一位中年經理張老板,年僅45歲,身材肥胖,有高血壓病、糖尿病8年,並且有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他的血壓經常保持在(160~170)/(90~100)毫米汞柱,空腹血糖7~8毫摩爾/升,每天服降糖藥2種,降壓藥3種,所服藥品都是高檔的“進口貨”,血糖、血壓就是降不下來,症狀卻越來越多,天天頭暈、頭昏、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性功能下降。張老板不解何故,心煩意亂,嚴重地影響到他的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是由於業務關係他經常陪吃、陪喝,每天飲酒不斷,同時抽煙也多,晚上睡得很晚,口味偏重,很少運動,體重有增無減,已達80千克,身高僅1.6米,一個典型的男性矮胖子,更可怕的是他的肥胖正在繼續。
張老板具備了遺傳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兩方麵的因素,年紀不大就患上了“老年病”。據我的分析,他的治療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嚴格規範自己的生活方式。酒精對胰島細胞的毒害作用是很大的;他每天又攝入熱量很高,不限製飲食,還缺乏運動,肥胖是必然的結果。多數身材肥胖的人都存在胰島素抵抗,細胞的糖代謝對胰島素不敏感。在這種情況下,光靠服用降糖藥是很難奏效的,即使注射胰島素也常無濟於事。煙堿和尼古丁都可使周圍血管收縮而升高血壓;工作緊張,睡眠不足,口味還很重,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降壓藥的療效。對於他常感到頭暈、頭昏、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性功能下降等症狀,多數是藥物的不良反應。因此,張老板的治療必須作原則的調整,不能隻在藥物治療上下工夫,必須加強非藥物治療措施的幹預力度,這樣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7.不重視單純收縮期血壓升高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忙人”,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地投身於事業,很少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尤其是不太關心自己是否可能患有危害健康的疾病,陶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一所名校執教,並且承擔著繁重的國家科研項目,雖然早在6年前已發現他患有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測量血壓經常在(140~160)/(70~80)毫米汞柱,但平時無任何症狀,因此,他經常出差、出國,參加國內外的各種學術會議、評審會、成果鑒定會等,在學校工作也是經常加班加點。他雖已年過六旬,但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自我感覺多年來對健康影響不大,非常自信;平時很少監測血壓,一般也很少用降壓藥治療。一天,在論證一項重大科研成果時,他與其他學者出現了較大的分歧,爭執不下。會後他顧不上休息就去辦公室重新查找資料至淩晨2點。回家後,才自我感覺有些頭痛、頭暈,這也未引起他和家人的注意,他自認為由於工作緊張繁忙,可能有點累,吃了片安眠藥,倒頭就睡。早晨一覺睡醒,頭痛、頭暈加重,伴惡心、嘔吐,隨後昏迷,當時測量血壓已高達200/98毫米汞柱,診斷為腦出血。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保住了性命,卻留下了失語、偏癱的終生殘疾。
值得重視的是,陶教授平時無任何不適,雖明知自己有高血壓,但因血壓不是很高,又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加上他平日忙於工作,對高血壓病的危害不甚了解,因此既很少測量血壓,又不注意用藥物降壓治療。像他這樣的高血壓病人群體並不是少數,約占高血壓病人的60%~70%,在農民中甚至高達90%以上,這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很危險的!這些人中多數的預後,將以冠心病、高血壓心髒病、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猝死、心肌梗死、腦卒中或腎功能衰竭而告終。
因此,對有高血壓病史和危險因素者,例如年齡超過55歲,有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煙、工作繁忙、精神過度緊張的群體,應經常測量血壓,發現血壓增高時,必須及時、認真地進行治療,切莫掉以輕心!
8.頻繁更換新藥、洋藥
前麵已經介紹目前常用的降壓藥有6大類上百個品種,市場上降壓藥品的品名還在不斷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對高血壓病人選擇用藥,應遵循一條重要的原則———“個體化治療”,意思是說選擇降壓藥物時,要根據高血壓病人具體病情,年齡,高血壓的分型、分級,有無其他並存疾病及並發症,肝腎功能等情況綜合分析判斷,全麵考慮,慎重選擇用藥。特別要注意保護好靶器官,對不同的病人應有針對性,最好使用比較普通常用的藥品,而且最好都是長效的藥物,每天1~2次,服用方便,24小時穩定降壓,效果較好。切莫迷信新藥、洋藥,要知道任何一種新藥、洋藥、貴藥上市,若單獨應用,降壓療效也隻有70%左右,多數老年人和2級以上的高血壓病病人,都需要2種以上藥物組合搭配,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有位在醫院藥房工作的主管藥師馮女士患有高血壓病,由於她看到的新藥、洋藥很多,為她經常更換藥物提供了方便,於是頻繁更換藥物。其實,她應該知道每次換藥都需要有2~4周,甚至更長的觀察、調整的適應期,這時血壓最易出現較大的波動,對心、腦、腎等靶器官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容易誘發心腦血管急症,這是需要注意避免的。知情者用藥更應避免更換藥物所帶來的危害。
在我國目前大約1.6億的高血壓病人中,知曉率還不到50%,也就是說有0.8億病人還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病,這是一個危險數字和信號。況且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病的人群中還有50%以上的病人未進行係統治療,這是一個更為巨大的數字!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我們必須再次大聲疾呼,高血壓病人及其家屬,務必認清其嚴重性,抓緊時間、積極治療,千萬別進入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