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酸葡萄心理(2 / 2)

當人們受到挫折時,會習慣性地找理由醜化得不到的東西。

某學生沒有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名牌大學,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學,就自我安慰道:“沒考上名牌大學也好,那裏競爭激烈,說不定學習要拚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學學習,說不定我輕輕鬆鬆地讀書就可名列前茅。”

一名普通幹部在競爭部門經理一職中落選了,心裏很是失落,悶悶不樂,後來忽然一想:職務越高,職責越重,當個平民百姓可以逍遙自在,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鑽研業務。如此一想,他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很快,他又恢複了常態,不再煩惱,反而比以前更加積極。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衛功能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然而沉溺其間對心理生活卻有顯著的副作用。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總是尋找理由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開脫,這就是很可悲的事情了。

學以致用:

“酸葡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學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現。是指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價值標準或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為減少或免除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保持自尊,而對自己不合理的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夠接受現實。那麼,我們該怎樣麵對“酸葡萄心理”呢?

(1)運用“酸葡萄”緩解心理壓力。是人們運用最多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我們應該肯定,合理化作用具有明顯的積極教育引導意義。作為一種應對挫折的心理防禦形式,適當地應用,能減輕心理壓力。

(2)抑製“酸葡萄”心理,激勵奮進向上。在很多情況下,“酸葡萄”心理的消極意義也是顯然的。為自身所受挫折找尋借口,明知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卻不能正麵、理性地麵對,這在最終結果上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導致個體自我萎縮,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麵,這種心理容易落入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所以,要善用“合理化作用”進行“合理”的教育引導。要抑製這種心理的發展,首先,必須合理認識自己。能夠全麵、合理認識自我是首要問題。“睜眼看外麵的世界”其實很容易,但“靜心看自己的世界”卻是不易做到的。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優勢大於弱勢的個體,以此來保證自己應有的競爭力,但缺陷和弱勢也是人人皆有、不可回避的,如果一味強調自身的積極價值而回避客觀存在的不足,就不會取得長足意義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