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錢賺得夠多了,你就會感覺到錢並非很重要。這句話顯得很有哲理,一般人是無法體會到的。但如果我們了解有錢人的生存背景以及文化淵源,我們就會有所理解。事實上,有錢人是最懂得賺錢的,同時,又是最懂得花錢的,在他們看來,金錢的用處各種各樣,這其中也包括慈善用途,因此,他們在想做什麼好事時,可以說做就做。
辯證地看,有錢人如此樂於做善事,事實上也是一種生意經。他們大量地捐資為所在地興辦公益事業,會贏得當地政府的好感,對他們開展各種經營十分有利。有些富商由於對所在國的公益事業有重大義舉,獲得了國王的封爵,如羅思柴爾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勳爵爵位;有些猶太商人還獲得當地政府給予優惠條件開發房地產、礦山、修建鐵路等,賺錢的路子從中得到擴寬。
他們明白,企業與社會的關係,就好像魚與水的關係。有的人經商辦企業,隻顧自己賺錢,揮霍享受。這種人往往由於胸懷欠寬,到頭來不見得能把企業做大。而一些大企業家在事業取得一定成功之後,總忘不了回饋社會,積極主動地去承擔社會責任。
有錢人的這種以善為本的情懷是許多優秀的商人所固有的。例如,中國台灣富翁王永慶在這方麵也總是不遺餘力,堪稱典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他賴以取得成功的一種內在素質和基本功夫。
1984年,王永慶和弟弟王永合捐了1億元給社會福利事業,創下私人捐款的最高紀錄。
1986年,王永慶70歲時,做了幾件有益於社會的大事。
當年,中國台灣地區很多患者需要捐贈器官以挽救生命,可是台灣人有全屍的傳統觀念,不肯把器官舍棄,一定要帶著完整的身體入土。他知道了後,公開宣布,在5年內,所有在死亡後捐出器官遺愛人間的人,他將贈給10萬元作為喪葬補助費,錢雖然不多,但是對提倡捐贈器官的風氣卻有正麵的作用。
在非營利性事業方麵,王永慶先後成立了明誌工業、長庚紀念醫院、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等,都是以台塑模式來進行管理,因此成效卓著,成為同業中的佼佼者。
在回饋社會,興辦公益事業方麵,長庚醫院可謂是王永慶的一大手筆,深得台灣人民的讚賞。
長庚醫院的設置,大大地提高了當時的醫療科技水平。
醫院創院時麵向社會招來寥寥幾個醫護人員參與開拓工作,其後每年接收實習醫師,自行培養成住院醫師,最後使其成為主治醫師,至今其主治醫師人數已達七百多人,構成了非常堅強有力的陣容。後來院方評估嘉雲地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企業又有建廠計劃,因而接受企業方麵的請求,為了回報社會,王永慶決定前往設置醫院,以滿足當地的醫療服務需求。
王永慶談到,依據經驗,貧瘠的麥寮地區要提高醫療水準,並兼顧各方麵的條件,必須設立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醫學中心,除了提供當地的醫療服務外,從彰化以南到台南以北,在此一地區內的醫療機構也可以和長庚紀念醫院相互配合支援,協同提升整個地區的醫療水準,充分發揮正麵效果。
王永慶竭盡心力回報社會的行動,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他的心目中,善舉其實也是一種財富,隻是這種財富是精神的財富,讓人們的精神得到了一種快樂。同時,他的善舉也帶動了一大批事業有成的富商人士慷慨解囊興辦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