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家庭背景。比如單親家庭、家暴,尤其是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教育不當,溺愛或管教過於嚴格,這些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有的孩子在大學時還不能自理,不會洗衣服,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任性而自私,缺乏集體意識等;當然,也有不少大學生是因為家境困難,過於自卑,或者難以維持生計,在大學裏感覺處處受挫,由此誘發心理障礙。

最後是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頻發。這種情況在大一新生中比較常見,也有的即便在大學畢業之際都難以成功完成角色轉換和適應,導致一係列情緒和心理問題出現,比如情緒低落、焦慮、煩躁、抑鬱、自卑,等等。

美國自殺協會主席希尼亞·帕佛認為,預防自殺的最佳辦法是更為廣泛地關注自殺的原因,然後從各種原因下手,而不是去注意自殺本身。調查也發現,絕大多數自殺者在自殺之前都會有意或無意表現出一些比較明顯的異常行為,譬如生活規律紊亂、沉默寡言、情緒不穩定等,也就是嚴重而持續的心理能力喪失,這也是大學生自殺前的最大征兆。而這種心理能力喪失勢必會在外部行為上表現出來,主要包括易出現感情衝動、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不合群、失眠、食欲下降等。

其中最易被察覺的自殺信號其實還是異常行為,比如,一個從來都不愛聊天的人,忽然找身邊的人一一聊天,或者一個很少買花的人,忽然買了一束花,送給同宿舍最要好的室友,然後打電話給家人,說不管今後發生什麼事情,都希望父母好好活著……這類異常行為如此突出,隻要是稍微有點常識和敏感的人就應該意識到危機——這是一個有自殺意圖的人在做最後的告別,或者是在向身邊的人發出求救的信號。

專家提示,以下五種症狀暗示大學生有心理問題:焦慮、冷漠、狹隘、自卑、狂妄自大。而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問題,則有以下幾個簡易的標準:

1.是否能夠保持對學習或相關活動的興趣、求知欲。

2.是否能夠成功調整情緒,保持良好心境,自信、愉快,對生活充滿希望。

3.是否能夠保持一份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係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

4.是否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比如正確認識環境和處理好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

5.是否有完整的、統一的人格品質,這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指標,即氣質、性格、能力、信念、理想、人生觀等全麵而平衡發展。

6.人際關係良好,善於與人溝通。

7.心理和行為特征符合年齡特征。當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時常出現偏離個體年齡特征的狀況時,大多數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正是由於自殺行為實施之前會出現一係列的異常表現,所以,自殺的預防也就具備了一定的依據。校方的教育工作者、心理谘詢工作者,還有係、年級、班級幹部等都是預防自殺行為的重要人員。校方可以組織培訓,學習和了解大學生自殺前的征兆和表現等相關知識,以便能夠及時發現身邊有自殺傾向的學生,然後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心理疏導。由此,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下幾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