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校方應該加強大學生心理衛生教育。心理因素是導致大學生自殺行為的最主要因素,校方應該在大學生中進行各種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達到有效預防自殺行為的目的。比如,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課程,介紹相關心理知識,包括大學生心理特征、心理谘詢等。幫助大學生了解、掌握人格順應與情緒調控的基本規律和有效方式,傳授一些心理適應技巧,尤其是情緒和壓力的調節和釋放技巧,使其更為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其應對挫折的承受力和耐力。

第二,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環境。校方應當大力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豐富大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麵貌,開展各類學術活動,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可以針對順應人格發展和情緒調控,積極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環境:

1.給學生們提供一些表達和傳遞健康情緒的機會,使其不良情緒有個發泄的途徑;

2.為其創造認識和了解社會複雜性的機會,增強其心理耐挫力;

3.建立並強化其健康心理防禦機製,教會其自我保護的正確方式;

4.定期開展生命教育課或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可以通過講述與生命相關的故事,讓大家認識到生命的珍貴,輕視和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對父母與其自身極度不負責的表現;

5.積極開辦各類講座,要求大學生參與討論。該類講座主要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情感挫折、戀愛關係、就業問題等方麵進行宣講和討論,為大學生們解答心中的困惑。

第三,開設心理谘詢機構。心理谘詢可以幫助大學生擺脫各種心理困擾,避免負麵情緒的長期積壓。如果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具備尋求心理谘詢的意識,就能夠解決很多潛在問題。教育者在平時的教導中要強化大學生勇於麵對心理問題和敢於接受心理疏導的意識,即便是出現了自殺的念頭,隻要及時谘詢、尋求幫助,通過心理治療也能夠幫助其消除自殺的念頭。最終通過係統的治療,恢複心理健康。

第四,預防自殺工作是一場持久戰。大學生自殺預防工作重在堅持。心理學家建議,校方可以委任心理學專業工作者或者是接受過心理培訓的教師,承擔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任務,從大學生的智能、情商、人格特征、氣質類型等方麵加以觀測,最好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建立檔案,定期、持續觀察並記錄大學生行為和心理發展問題,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進行心理測試,在嚴格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及時對存在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避免悲劇發生。

第四節 中國式自殺高危人群

一、案例

案例一:

中國式自殺彙總:

2007年6月19日,在遼寧沈陽有一位年齡約在44歲左右的婦女企圖在自家樓房上跳樓自殺,被趕到現場的營救人員救下。據了解,該婦女因為患有癌症,家裏無力承擔巨額醫療費,從而產生輕生的念頭。

2008年3月份,在河南鄭州有一位中年婦女坐在高壓電線上試圖自殺,在緊急趕到現場的警方的耐心勸說下放棄了自殺。而她自殺的原因是因為家庭土地糾紛。

2009年7月7日,在四川成都有一名男子把兩歲左右的女兒倒掛在八樓的窗戶外麵,自己準備抱著女兒一起跳樓,所幸的是被及時趕來的營救人員成功救下。該男子因吸食毒品導致家庭破裂,一時想不開,就想和女兒一起自殺。

2010年8月9日,在安徽合肥某小區,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中年婦女站在11層大樓上跳了下去,但幸運的是,她最終墜落在營救人員安置好的救生氣墊上了,沒有生命危險。

2011年5月17日,在吉林長春,一名22歲、身穿婚紗的年輕女子坐在七樓的窗沿上,試圖自殺。而女子自殺的原因是感情受挫,和她相戀四年的男友在結婚前夕提出了分手,萬念俱灰的她產生了輕生的念頭。發現該女子自殺後,社區積極組織營救,女子最終被成功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