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心理醫生根據各項測試結果以及曾某的反應,製定了一套以支持性為主的心理治療方案。即首先讓曾某把壓抑在心中多年的憤懣情緒全部發泄出來,可以讓家人做他的傾聽者,然後家人和心理醫生可以向曾某解釋他出現以上種種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狀的主要原因,引導其正確認識社會與人際關係,糾正其以往的片麵認識,全麵而客觀地接人待物;同時,心理醫生也根據曾某的具體行為特征為其製定了一係列指導措施。後來,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勵下,加上老師和同學的關心,曾某的症狀正在逐步緩解,重要的是,曾某現在已經沒有了自殺的念頭。
二、大學生急需的心理關注與預防策略
案例中的曾某無疑是幸運的,兩度在鬼門關前徘徊,都被同學和親友拉了回來。但是,如此幸運者卻並不多,大多數有自殺傾向或自殺行為的幾乎都是以告別人世的方式來結束痛苦。大學生自殺事件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
2011年10月23日,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名機械學博士墜樓身亡,一個星期之後,一個22歲的建築係大四學生也跳樓自殺。關於華中科技大學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也隨即在網上熱傳,引起大眾的高度關注;在校學生和曆屆已經參加工作的校友聽聞此消息後,感受到的不僅是極大的震撼,更對自殺者深深的惋惜。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輕易地就舍棄了大好青春,如此輕視寶貴的生命呢?
不少高校教授和心理學家給出了答案:如今的大學生麵臨的不僅是學業,還有就業、人際關係和情感挫折等諸多問題,自殺事件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大學生岌岌可危的心理問題和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麵的缺失。因此,目前亟待解決的是大學生們的心理問題。
其實,大學生也同樣有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也會麵臨青少年所麵臨的心理問題,其自殺的心理過程也基本符合上一節中介紹的青少年自殺的心理過程。而不同的是,大學生遭受挫折的領域要比青少年廣,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更為複雜。心理學家指出,大學生所麵臨的心理問題大致上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人格順應,一類是情緒的控製。
社會的要求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引發個體與社會不斷地產生矛盾衝突,比如學習、戀情和就業,尤其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而這些矛盾是否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將決定著他們能否順利地實現自身人格發展;此外,情緒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兩極也需要進行良好地調控。
而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較青少年等其他個體均要強烈,對未來和理想的憧憬促使其有更多的心理需求需要滿足,比如自身價值的實現、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愛情和事業等。而在現實社會中,自我期望越高就越容易受到衝擊。在諸多大學生自殺案例中,心理學家分析發現,對挫折的承受力是影響大學生出現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處在青年期,腦力勞動是他們最主要的活動,頻繁而複雜地用腦使其心理變化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加上內心世界相對複雜,心境、需求、思想以及價值觀等也都呈現出與其他個體不同的特征。因而,自殺行為表現也具有不同的規律性,可見,在關注和幹預大學生自殺問題時,最關鍵的還是應當由其心理機製入手。
心理學專家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多方麵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是沒有采取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各種壓力。壓力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麵臨的問題,但如果壓力得不到及時而恰當的釋放,精神就會長期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下,長此以往,引發心理疾病的幾率非常高。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生情感危機是誘發其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還有就業求職困境、人際關係、家庭背景等。有的是在一種挫折麵前就崩潰了,而有的大學生則是因為同時麵臨了諸多困境,最終走向極端,引發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