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視心理輔導。家長和老師們在發現青少年有自殺傾向後,要給予及時的心理關注和輔導,還可以借助情感上的交流,使青少年相信家長和老師等身邊的人是關心他們的,並且應當耐心傾聽和提問。比如,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心理障礙、情緒變化等,看看是否存在突發事件,幫助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矛盾衝突,並要求他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大膽地將自殺的念頭說出來,堅持寫日記、參加集體郊遊活動等,必要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

4.增強心理耐挫力。當今社會中獨生子女居多,即便不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永遠都不嫌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心理素質較差,尤其是那些在學習和生活上始終都一帆風順的孩子,當遇到現實的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脆弱得不堪一擊,或者即使有勇氣去麵對困難,也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問題。研究發現,青少年自殺與其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是性格內向、孤僻或具有抑鬱人格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較弱,對負麵事件的消極影響往往放大。

因此,家長和教師身為他們的教育者,必須及時地糾正孩子們的一些不良性格,教會他們合理宣泄情緒的技巧和途徑,並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禦機製。比如當遭遇挫折時,要懂得調整策略,或者是降低目標,或者是重新選擇之後再做嚐試和努力,也可以暫時放棄當前的目標,試著從其他方麵努力來獲得補償等。此外,家長和教師還要盡力創造機會和條件培養孩子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剝奪他們在逆境中成長的機會,以便鍛煉和提高他們在挫折麵前的耐力和承受力。

關於提高青少年在挫折麵前的耐力和承受力,心理學家建議家長和老師們要針對青少年開展挫折教育課。挫折教育課其實在國外是很流行的,一些學校和家庭都將其視為教育的關鍵環節。下麵是英國和德國在挫折教育課方麵的嚐試:

英國頂級私立女子中學的“失敗周”教育:“給孩子們失敗的機會”,這是一句被英國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如果孩子失敗了,他們會給孩子再次嚐試的機會,而不是指責、打罵,更不是索性幫孩子包辦;在學校,教師也十分關注“挫折教育課”的成效。

英國牛津中學其實是英國頂級的私立女子中學,他們設計並推出了一套非常富有挑戰性的數學試題,該試題的難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在校生的學習能力,主要是依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從簡單的試題開始,直到超出學生們的能力範圍。學校坦言,雖然中學內的大部分學生都非常的優秀,但那是一份不可能拿滿分的試題,主要還是想告訴學生們,要擺脫完美主義思想,失敗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從小就要意識到“完美是求知的敵人”。

此後不久,英國的另外一所頂級女子學校也推出了類似的教育活動,即“失敗周”。他們邀請了許多成功人士參與活動,並和學生們分享自己人生中的失敗經曆,主要是想教育學生們正確看待失敗和挫折,因為失敗與挫折並不可怕,關鍵是人們怎樣去看待它們。

德國某小學開設死亡教育課:在德國柏林的一所小學中,教師們較早地給學生們呈現出人類的陰暗麵——死亡。校方邀請了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來為孩子們講課,主要描述人死的時候會發生的事情。講述完畢,他們會要求學生們輪流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甚至還模擬父母車禍身亡時的場景,教孩子們如何應對等。學校認為,通過類似的課程讓孩子們盡早地體驗到人世的陰麵麵,包括突然成為孤兒時的感覺,幫助他們感受在遭遇不幸時候的複雜心境,有利於孩子們學會對情緒的控製。

另外,學校還會經常組織學生們去法庭上旁聽,讓他們了解社會的醜惡,不刻意要求學生們保持心靈上的純潔,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對社會有深入的了解,防止進入社會後看到和感受到某些陰暗麵時難以接受,產生挫折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