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家庭環境因素。

青少年的家庭環境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有的孩子雖然家庭完整,但親子關係緊張,和父母缺乏溝通;也有的孩子長年和父母分隔兩地,早早地成了留守兒童;不少孩子因為父母過於嚴格的管教而產生叛逆心理,一旦雙方發生衝突,他們就會選擇逃避,離家出走……總之,不同的家庭結構和背景都是引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夠得到及時的安慰、鼓勵和理解,他們或許就會打開心結,迷途知返;如果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理解,絕望的心境就會加重。

第四,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也可引發自殺行為。

自殺行為出現之前,通常都有外部突發事件的刺激,譬如遭遇升學壓力、情感糾葛、人際關係緊張、家庭不和、遭人威脅或誤解等。心理學家認為,壓力和情感糾葛是青少年自殺最為常見的原因。

家長和學校關心的、排在第一位的幾乎都是成績。很多家長也許認為,孩子還小,學習是最重要的,他們可以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做孩子的避風港,因此認識不到對孩子也需要培養應對挫折的能力;老師們都看重學生在學校的考試排名,不少學校在學生上了高中之後就取消了體育課,讓學生一門心思地學習。這些在無形之中就給青少年增加了升學壓力,還剝奪了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應對挫折的能力。

而情感糾葛或許在這樣的年齡並不適宜談論,但確實有不少青少年經不住愛情浪潮的侵襲,當愛情像海潮一樣湧來時,他們忘乎所以,熱血沸騰,但當愛情的浪潮漸漸退去,他們就會感到絕望和消沉。可以說,過度認真的人總是拿得起、放不下,因為他們把愛情當做自己生活和生命的全部。

當然,除了以上因素,青少年自殺的原因還有很多,根據不同的個體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誘因。

三、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

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是情緒和行為容易出現問題的危險期。我們了解了青少年自殺的常見原因,也了解了容易導致自殺行為出現的一些問題,接下來就要想辦法去幫助他們,家長、老師和同學要積極主動地伸出援手,嚐試去引導他們發泄情緒並打消自殺的衝動。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青少年身邊的人要做好預防青少年自殺的工作。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應該了解一些有關自殺的基本常識,分辨出自殺危險係數較高的同學,及時發現自殺信號。心理學家認為,自殺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比較明顯的階段:

首先是自殺動機的形成階段。在這個階段之內,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會將自殺作為解決難題的唯一出路;

其次是矛盾的衝突階段。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會出現自殺的意念,但求生的本能會促使他們陷入一種心理矛盾之中,比如,他們或許會在不經意間談到和自殺相關的問題與細節,暗示自殺,或者是用自殺去威脅身邊的人。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他們有直接的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同時還伴隨有情緒上的不穩定,對任何事都不再感興趣;

最後是平靜階段。心理矛盾衝突結束,自殺者已經做好了自殺的決定,外表看上去很輕鬆,絲毫察覺不出他們有自殺的意圖。因此,家長、老師和學生要密切關注,及時發現自殺的跡象,對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要給予關注和理解,竭盡全力幫助他們度過危險期。

2.解除或減輕外界壓力。青少年所承受的外界壓力多半來自於家庭和學校,而家庭的壓力可以導致青少年出現情緒危機,例如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溝通和支持,尤其是關係緊張、家庭衝突等因素。有研究發現,至少有50%的青少年自殺都與家庭功能缺陷和家庭破裂有關係;並且父母的自殺行為也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自殺的概率大約是其他同齡人的九倍。

因此,家長要時刻謹記,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心理壓力,為他們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至關重要;對他們的期望值應當保持適度,避免對分數和成績的過度強化,鼓勵他們全麵發展,而非在學習這一棵樹上吊死;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給予心理關注,以親子關係和諧為主要目的,不要輕易貶低孩子。學校也要關心和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及時了解和發現他們的心理動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喚起學生生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