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去年年初,某中學的一對小戀人相約跳崖,原因是父母和朋友都不理解他們。得知此事的是他們共同的好友徐某,他原本以為倆人是開玩笑,結果就在當晚,他們約徐某出去聚會,三個人一起吃燒烤、喝啤酒,席間這對戀人說了很多令徐某感到奇怪的話,預感到形勢不妙,他借口出去解手,借路人的手機聯係到了男方的父母。後來,他想方設法拖延時間,最後雙方父母趕到現場,這才暫且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但悲劇終究還是沒有能夠避免。這次事情之後,雙方父母雖然都不再反對兩人談戀愛,但在學習方麵,家長達成了共識,並提出了他們的條件:以學習為主,考上大學,上了大學之後,倆人就可以自由戀愛了。男方在這方麵想得比較開,之後就把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了學習上;但女孩卻不能理解,尤其是感到男朋友越來越疏遠自己時,她著急了並且無心學習。
就在周末的一個晚上,她約出了男孩,倆人在學校附近的一塊草地上談話,結果不歡而散,因為情緒過於激動,女孩在男孩走了之後,從包裏拿出了事前準備好的一瓶安眠藥,一口氣將整瓶都吞了下去。然後,她很平靜地打電話給男孩說自己服藥了。大約幾分鍾之後,男孩返回原地,卻找不到女孩,最後在河邊發現了已經暈倒在地的女友。
一時之間,男孩亂了陣腳,等徐某趕到時,倆人決定將女孩送到最近的一家醫院。但這家醫院卻沒有采取任何急救措施,而是叫他們轉院。就在轉院的途中,女孩永遠地停止了呼吸。
二、青少年自殺的背後
事實上,青少年自殺的實例幾乎每天都見諸報端。作為一種既普遍又複雜的社會現象,哲學家認為,自殺是唯一的、真正的哲學問題,是對個體生存意義的否定,也是對個體所在社會的否定。青少年心理研究者則認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其實還在於他們所麵臨的社會壓力超出了負荷;學校和家庭方麵也沒有進行必要的挫折教育與心理素質的培養,導致青少年在心理素質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就麵對了過大的壓力。
心理學研究認為,青少年自殺是由於煩惱和苦悶發展到極端,產生恐懼心理,對生活喪失信心,對現實深感絕望的結果,自殺是他們最後的自我保護手段。這種行為始於心理挫折,在擺脫抑鬱與心理衝突的過程中出現。如果按照心理類型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心理滿足型和心理解脫型。其心理曆程為:由挫折產生虛無感,從虛無感演變為對現實的曲解,由此上升為對人和事的報複心理,直到產生絕望和自殺的強迫意念,最後出現自殺行為。
總結起來,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格上的缺陷。
1.心理脆弱。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還是心理問題,因為心理過於脆弱而難以應對各種挫折和打擊,尚未經曆世事,缺乏社會的磨煉,也沒有足夠堅強的意誌力。研究發現,自殺者的最大的共通之處就是心理脆弱,同樣的挫折和困境,在心理承受力弱的人眼中就會變成難以逾越的鴻溝。也有不少青少年一直生活在避風港中,對失敗和挫折沒有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境,就會出現退縮和恐懼。當困境無法逃避,也不能克服時,矛頭就會直指其本身。
2.自卑心理。自卑的實質是消極、悲觀,生理缺陷、外貌不好、家庭經濟能力差、自身能力不如人等,這些均可導致自卑,主要表現為對自身價值的貶低。如果長期沉淪於強烈的自卑之中,就會導致心理失衡,出現自我否定、悲觀厭世的情緒。當對現在和未來的一切都喪失信心、感到絕望時,就會導致自殺行為。
3.抑鬱情緒。青少年如果具有抑鬱人格特質,在遭遇挫折時就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極大的起伏和波動,在行為活動上主要表現為反應遲鈍、拒絕社交、食欲減退、失眠、噩夢、喪失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對一切事物都沒有興趣等。但以上表現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當困境消失,這些症狀也會隨之消失。而少數性格孤僻、自尊心強、疑心重、心理承受力差的青少年就比較容易進入抑鬱狀態,並長期持續。
第二,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競爭機製的引進,導致青少年的價值觀、行為方式以及人際關係等都產生了強烈衝突,出現更多的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礙患者,自殺的隱患增加了;此外,現代科技的發達也使得青少年在接受外界信息方麵更為方便和便捷,很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負麵信息的影響,比如自殺事件、暴力事件,等等;當然,還有社會、媒體對升學的關注,對厭世自殺者的大肆渲染等,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因此,也有不少人稱,自殺其實是可以“傳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