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自殺新聞湧進我們的視野時,很多人在扼腕歎息的同時也深感生命的脆弱。心理、生理疾病可以引發自殺,學業壓力也能引發自殺,戀情失敗、求職受挫同樣能夠引發自殺,家庭糾紛、經濟困難還能夠引發自殺……中國人究竟怎麼了?為什麼這些常見的所謂挫折便能夠如此輕易地奪走一個人的生命呢?心理學家認為,其主要根源還在於人們的心理素質。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困境造成了如此的悲劇呢?如果你的身邊有自殺傾向的人,你該怎麼去挽救他們的生命呢?如果你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請好好看一看本章。
第一節 擺脫抑鬱並非隻有自殺
一、案例
2013年年初,新聞報道了一個來自於內蒙古的姑娘賽娜,在網上發表完最後一條微博後跳樓自殺。這個女孩出生於1987年,2009年從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畢業,還獲得了英語和商業的雙學位;留學歸來後,賽娜進入一家由意大利人開辦的高級時裝定製公司,業餘時間也有不少愛好,比如品酒、參觀畫展、旅遊等,偶爾也會去夜店跳跳舞。
這樣的一個女孩,年輕、時尚、優秀、堅強、獨立,在同學、同事和好友眼中,她更是大家一致羨慕的對象。然而,就在2013年春節之後,她被醫生確診為重度抑鬱症患者,隨後接受藥物治療。即便在患上抑鬱症之後,她也能夠在人前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從來不願在朋友麵前表現出自己失控的一麵。
事實上,在被確診之前,賽娜已有了多年的抑鬱症病史,在被抑鬱症折磨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她才有勇氣去求助家人和醫生。她曾感歎:“失眠太可怕,兩天加起來睡著不到四小時,思考能力幾乎完全喪失。”“抑鬱真的太痛苦,世界變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麼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實在熬不住了。”
賽娜的離開,不禁再次勾起人們的心中的往事。一年前,也就是2012年3月17日淩晨,一個微博名叫“走飯”的女孩也因為抑鬱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留在網上的最後一條微博說:“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該微博曾引起強烈轟動,眾多網友在紛紛轉發的同時,也為這名90後女孩感到惋惜。
隨後,大家紛紛翻出“走飯”以前發表的微博內容,發現這個渾身上下都散發著靈氣的女孩一直活在孤獨中,才氣和靈氣在微博的文字裏展露無遺,但她的悲傷和孤獨卻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那些被她玩味的字字句句,已經暗示了她的絕望和“去死”的決心。
二、抑鬱症患者大可不必“去死”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裏,抑鬱症成為一種最為“流行”的心理障礙,也被稱為第一號心靈隱形殺手。美國人曾經研究發現,18%的美國人在他們的一生中至少都要患一次抑鬱症。這是一種由大腦某些生物指標改變而引發的疾病,患者通常有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旁觀者也無法感受其內心的絕望。
有人說抑鬱症是一場精神重感冒,也有人說抑鬱症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其實,抑鬱屬於正常的情緒範疇,在某些能夠引起我們悲傷和痛苦的事件中,大多數人都有過抑鬱的表現和體驗,如悲觀失落、喪失了興趣、避免與任何人發生接觸等。但抑鬱的情緒和抑鬱症是有區別的,帶有抑鬱情緒的當事人尚有足夠的自尊和自信,即便處在抑鬱的狀態中,但依然有行為自製力,不會出現行為異常。
抑鬱症會促使患者對周圍環境難以做出客觀、真實的判斷,出現偏離社會常規的行為,譬如情緒持續低落,絕望,失去思考能力,並且不能應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還有自殺的念頭。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1.21億抑鬱症患者。
關於抑鬱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確,我們很難準確地界定到底哪一類人比較容易患抑鬱症。而美國心理學家史培勒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抑鬱症往往會襲擊那些最有作為、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和責任心的人。
此外,抑鬱症的出現與個人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比如:追求完美主義,對自己的要求嚴格;性格內向、自卑,不善人際;經常自責;喜歡思考、極易走向極端;悲觀、多愁善感;敏感、自尊心極強;意誌力薄弱等。當然,也不排除遺傳的影響,比如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或者血緣關係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