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也有調查顯示,女性患上抑鬱症的概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但男性在患上抑鬱症之後通常不願意尋求幫助,並將抑鬱轉化為敵意與憤怒的情緒,或者幹脆利用酒精或毒品去麻醉自己。因此,男性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會比女性高出四倍。

但無論如何,患上抑鬱症之後的結果並非隻有死。美國總統林肯在26歲時遭遇抑鬱症,32歲時再度發作,甚至在其擔任總統期間也常常失眠,白天沒有足夠的精力工作,對生活充滿了絕望。在被抑鬱症困擾的過程中,他也產生過自殺的念頭。當時心理醫生的存在並不像今天這樣普遍,但林肯卻找到了一個對付抑鬱症的方法,即剪報。

據說,他是把在報紙上看到的美國人對自己充滿讚美和期望的溢美之詞剪了下來,並隨身攜帶,每當抑鬱症狀出現的時候,他就拿出來閱讀,用它們來讓自己振奮精神和緩解病情。久而久之,他成功地戰勝了抑鬱症。

和林肯有類似經曆的還有英國首相丘吉爾。得知自己患上抑鬱症之後,他非常幽默地稱之為“黑狗”,並現身說法:當這隻“黑狗”開始瘋狂咬人時,千萬不能對其置之不理,發現嚴重症狀持續了數周並伴有自殺的念頭時,就要立即去尋求幫助。後來,丘吉爾的抑鬱症也被成功戰勝了。

這兩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抑鬱症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可怕,發現自己有抑鬱的症狀時,千萬要留心,要為自己找到戰勝它的方法,必要的時候要求助心理醫生,積極接受治療,而不是悲觀地選擇死亡。

下麵是一位抑鬱症患者張先生戰勝病魔的真實經曆。希望借助這則故事,幫助抑鬱症患者糾正錯誤的觀念,找到一條走出抑鬱陰霾的光明之路。

第一階段,患病與確診。開始時,張某每天晚上都會失眠,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少。他以為是因為工作壓力的原因,於是去藥店開了一瓶安眠藥,但是服了藥之後他依舊徹夜不眠。

半個月之後,身體終於在睡眠過少的情況下崩潰了,因此不得不辭職在家休養。本以為在家休息,補充睡眠,身體就會漸漸好起來,但未料到情況竟越來越糟了。他說,每次在身體乏力,困意襲來,大腦稍稍進入睡眠模式之際,便會奇怪地出現驚醒和心悸的症狀。這使得他既困又累,卻又無法進入睡眠狀態;而伴隨失眠同時出現的還有軀體上的各種症狀,比如頭暈、頭疼、思維遲鈍、難以集中精神等。

好在張先生本身就對抑鬱症有所了解,以上症狀在辭職後持續了半個月時,他決定去看心理醫生。醫生確診張先生患上了抑鬱症,中度偏重。此後,張先生就開始服藥,起初,藥效很明顯,張先生的睡眠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每天晚上都能睡4到5個小時的時間;但是,行動力和思維、情緒卻沒有得到一絲改善。堅持服用藥物兩個月之後,醫生決定給張先生換藥,但效果和上次一樣。

第二階段,換醫生,換藥。張先生的心中再次充滿了絕望,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用藥期間,他的睡眠質量確實得到了改善,但其他症狀卻並未得到緩解。而且,因為長期服用藥物,張先生產生了抗體。而在最後一次的診斷中,醫生將張先生診斷為重度抑鬱,並建議他住院接受電擊治療。但張先生不能接受。絕望之中,他接受朋友的建議:換醫生。

新的醫生為張先生不僅開出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藥物,還建議他接受心理治療。但是,在服藥期間,張先生再次感到了絕望,因為藥物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副作用,他開始有頭暈、頭痛、震顫、內熱等症狀,震顫最為嚴重的時候,他根本無法使用筷子進食,失去味覺,無法發聲,腿腳發軟……自殺的念頭也幾度跳出來,好在都被張先生僅存的一點理智堵了回去。

第三階段,康複。半個月之後,也就是張先生服藥的第二個星期,副作用開始慢慢減弱,藥物開始起作用了:張先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起來並持續半個小時。這個小細節使得張先生和他的家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第二天,藥效似乎比前一天要明顯許多,第三天,藥效就更加明顯了……

就這樣,張先生開始恢複以往的正常狀態,可以集中注意力看電腦和看書,並且始終保持著頭腦清醒的狀態,行動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對事物的興趣也漸漸增強了,願意主動和人搭話,見到美食也有了食欲……張先生感覺自己像是“複活”了一樣。

第四階段,心理治療,減少負麵思維。與藥物同時進行的其實還有心理方麵的治療,心理醫生為張先生製定的方案是認知療法,主要是通過糾正與改變以往負麵思維的方式,達到減少負麵思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