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身為喪親者身邊的人,或許很難感同身受地體驗他們在心理和生活上出現的巨大變化,但要想幫助他們,做一個合格的安慰者,就要洞悉其生活上的點滴變化,比如當他們坐在餐桌前吃飯時,以往已經習慣了的進餐模式已經改變了,喪親者麵對此情此景未免再次悲傷。所以,喪親者身邊的人不僅要給予足夠的理解,還要拿出寬容與耐心,細心地觀察他們正處在進行悲傷調適的哪一個階段之中,並拋開自身經曆或價值觀去分析和判斷,幫助他們找到一個比較適合的心理調適方法。
比如,我們安慰一個在地震中失去了伴侶的人說:“我負責給你找,肯定有更適合你的對象。”或者安慰一個失去了孩子的母親說:“孩子沒有了,再生一個吧!”這些隻會在喪親者的傷口上撒鹽,而並非是在幫助他們。也有些好心的人會給喪親者安排旅遊計劃,希望他們在旅途中忘記悲傷,卻不知道喪親者本人還沒有真正完成悲傷心理調適的任務,根本難以走出門去。因此,以上安慰的方式並不能幫助喪親者重新定位他們與逝者之間的關係,也不是由其內在出發去尋找超越悲痛的力量,給喪親者傳遞的隻不過是外界的又一種刺激。
最好的安慰喪親者的方法還是表達感同身受的情感,可以說:“你失去了重要的親人,心裏肯定難過極了,真的如同撕心裂肺般令人難以接受。”“意外總是令人措手不及,所有的一切都太快了。”“如果你痛苦,就哭吧,不要壓抑自己。”這類話語道出了喪親者內心最真實卻又難以說出口的感覺,會令他們感覺自己被理解了。當然,除了表達類似的理解,還要給予無條件的陪伴和接納,這會令他們感到安心,有助於悲傷心理的調適。
心理學家提出了幾種“引導法”,喪親者身邊的人可用以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盡快地走出悲傷。
1.喚醒喪親者的現實感。“這場災難有上萬人喪生,是否都是家人的責任?”“事發如此突然,你也受了傷,當時的情況誰也無力控製。”“假如真的可以回頭,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此類言語會喚醒喪親者回歸現實,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同時,在現實感的逐漸強化過程中,他們或許會明白“人各有命,生者無罪”的道理,況且麵對如此天災,喪親者自己也是個受害者。
2.變換立場。在與喪親者溝通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變換立場的方式,比如“如果今天離開的人是你,你會怪家人嗎?”“如果你可以在天上看著你的家人,你希望他們快樂,還是悲傷?”此類問法會轉變喪親者的立場,引導他們站在逝者的角度上看待眼前的問題,便於看清自己目前的狀況,慢慢從悲傷中走出來。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告訴他們,逝者其實已經沒有了苦難,而生者也要盡快擺脫苦難才好。
3.寫信給逝者。可以建議喪親者給逝者寫封信,並告訴他們,在信裏把所有想說的話都寫出來,把所有情緒都表達出來。心理學家認為,喪親者給自己或給逝者寫信,有助於疏導不良情緒走出心理陰影。
三、災後喪子母親的心理重建之路
災難過後,喪親者需要正確疏導不良情緒,尤其對於喪子的母親來說,心靈家園的重建尤為重要。
在對喪子母親的心理治療過程中,心理醫生采用的是“讓她們與喪子這件事和平共處”的形式。因為,心理重建是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所以,喪子母親還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心理治療,並且在突發性心理狀況發生時,心理治療的方案也要有所調整。喪子母親的心靈重建之路,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緒上的穩定。麵對喪子的母親,身邊的人包括心理治療師,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幫助她們穩定情緒,而穩定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耐心地傾聽和寬容的忍耐。開始時,她們是恐懼的,甚至是憤怒和茫然的,怨恨這種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為何別人的孩子都沒事,偏偏是自己的孩子,也有時候,她們會將憤怒的情緒肆無忌憚地發泄在親人的身上,甚至會揮起菜刀。
此時,家人不能放棄她們,而是要給予充分的陪伴,等待她們的憤怒情緒漸漸平息。而對於這些喪子的母親來說,最可怕的莫過於親人(丈夫)的離棄,從前夫妻倆的關係就不好,孩子是聯係雙方感情的唯一紐帶,而現在孩子沒有了,家庭也就麵臨破裂了。在這種情況下,喪子母親很容易自暴自棄,因此,接受心理治療並為自己開啟心靈重建之路,就顯得格外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