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把發生的一切告訴了湯姆,湯姆一切都明白了。從此,湯姆和傑克成了好朋友,他的性格也逐漸變得開朗起來。
關懷與體貼,像一貼清涼劑,可以沁人心脾,感人肺腑。一個善於交際,關心、體貼別人的人,一定是個能為對方著想、欣賞對方、處處滿足朋友需要、解除他們的困難,而又避免去麻煩對方的人。所以,要成為受歡迎的人物,不僅要懂得什麼時候錦上添花,更要懂得雪中送炭。
也許,社交場合講究的是方法、手腕,有些人並不以為“關心與體貼”是最重要的,但是,別忘了古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隻有真情才能曆久彌新,使友誼的芬芳愈陳愈香。如果我們始終以同樣的一顆赤子之心與人相處,還怕沒有朋友嗎?久而久之,你就是社交場合中最受歡迎的名人。
控製交往節奏,不可操之過急
美國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弗雷澤曾經作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派一位大學生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請他們將一個有關安全駕駛的小標簽貼在自己家的籬笆上。這是一個小小的、無害的要求,對於那些從未和大學生打過交道的婦女們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對她們也沒有什麼損失,因此都愉快地接受了。兩周後,這位大學生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在今後的兩周時間裏在院內豎立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且該招牌很不美觀。結果,這些家庭主婦中有55%的人接受了這項要求。同時,弗裏德曼和弗雷澤又讓另一位大學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請求她們將這個很大又不美觀的呼籲安全駕駛的招牌立在院子裏。結果,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要求。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登門檻效應”。
針對這一實驗出現的兩種不同現象,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如果一個人貿然地向陌生人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對方一般很難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先從小要求提起,再逐步增大,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在不斷滿足小要求的過程中已經逐漸適應,因此隨後的大要求也容易答應。
有一家慈善機構主辦了一場募捐活動,但肯捐款的人很少。這時,出席這次募捐活動的心理學家查爾迪尼靈機一動,他在募捐箱前附加了一句話“哪怕是一分錢也好”。不料,人們看到這句話後紛紛慷慨解囊,募捐到了許多的錢物。由此可見“登門檻效應”的魅力。
做事、做人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就會遭受失敗。遺憾的是很多人在社交中卻沒有把握好“火候”,結果使自己的人際交往遭受失敗。
一次,小夏去參加同事的婚禮時,在席間認識了同事的表哥。兩人年齡相仿,很容易找到兩人都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就聊開了。在聊天的過程中,小夏知道了同事的表哥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小夏也向他介紹了自己剛開了一家公司,生意還未走上正軌的情況。宴席結束時,小夏主動送這位表哥到酒店外,就在表哥剛準備駕車離開時,小夏說:“我的公司需要借貸一筆資金,明天我去你們公司正式拜訪你,想請你作擔保,這樣銀行肯定可以批準我的貸款申請。我跟你表弟是同事,也是哥們,有關我的人品你可以問你表弟,肯定沒有問題的。”
表哥聽小夏說完後,沉著臉說:“對不起,我們公司從不為別人作擔保,你還是另找他人吧。”說完上車走了,留下小夏在原地發呆。
在這裏,小夏由於沒有控製好交往的節奏,以至於不但未尋求到幫助,還失去了一個潛在的朋友。可見,在和陌生人交往時,把握好節奏是相當重要的。
在與陌生人交往時,不可操之過急,要控製好交往的節奏,慢慢接近對方,贏得對方的信任後,再表示進一步交往的願望,使對方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待其跨越那道心理的門檻,一切就好辦了。
旁敲側擊,點到即止
麵子是人一生的招牌,錯誤是招牌上的灰塵。有時,人難免因一時糊塗做出一些不適當的“錯誤”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指責別人就需要適度: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保留對方的麵子。這種情況下,如果輕重把握得不適當,或者會使對方難堪,敗壞了交往的氣氛和基礎,或者可能因此帶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必要時可委婉地暗示對方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即可造成一種對他的壓力。但不可過分,隻須“點到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