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活動中,坦誠是被人視為一種優秀的品德,也成為許多人效仿的處世原則。坦誠的基礎是心底真實、忠厚、誠摯,如果離開坦誠一味追求精明,那麼隻能走向圓滑、虛偽的邪路。
如何掌握坦誠的藝術呢?社會心理學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及時掌握不同對象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的職業,采取與其相應的社交方式。要做到這點,不僅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學、社會學知識,也需要在社會實踐中注意觀察和學習。
2.根據情境的變化,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最恰當的表達方法。表達方法一般有以下4種:
①委婉法。即當你不願說出來某件事情而又不得不說時,可用適當的詞語來暗示,用隱喻、借喻來提示,使對方從側麵得知而又容易接受。
②征詢法。即講出自己的一部分意見,或不講觀點,觀察對方的反應,或征詢對方的意見。然後根據反應和意見決定自己的表達方法。
③隱瞞法。即隱瞞事實真相,或不揭示問題的關鍵部分,以免引起對方的不良反應。此法對危重病人等較為適宜。
④回避法。即當對方的態度、意見與自己相悖,或一時難以接受時,不直接表示反對或拒絕,而采取拐彎或岔開話題等方法來對待。
3.及時注意對方的反饋信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社交活動實質上也是一種感情或物質的交換。因此,在交往中隨時注意自己的情感、言語、行動等信息輸出後的效果如何,然後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來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別把“世故”當做“成熟”
生活中,青年人總覺得為人處世難,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來,可往往卻又無法分清成熟與世故的界限,陷於世故的泥坑。那麼,到底怎樣區別成熟與世故呢?
成熟者能看到社會或人生的陰暗麵,卻不被陰暗麵所嚇倒,表麵上沉靜而內心卻有一腔熱血。因為,麵對黑暗麵,有不平而不悲觀,既堅信希望在於將來,又執著於今天的努力。世故者也看到社會的陰暗麵,但他們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質和現象。他們因為曾在事業、理想、生活、愛情等方麵遭受打擊或挫折便冷眼觀世,覺得人生殘酷,社會黑暗。他們自以為看透了社會和人生,以“眾人皆醉我獨醒”自居。在生活中,成熟與世故的具體區別表現為:
第一,真誠與虛偽
成熟者知道社會是複雜的,因此人的頭腦也應當複雜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輕信,不盲從;與人交往,考慮複雜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和朋友談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見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為這樣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別人,可以多聽少談,真正了解後才可以敞開交流思想。這是魯迅先生待人的經驗之談。世故者由於過多地看到人生和社會的陰暗麵,因而錯誤地認為人世間沒有真誠可言。與人作“披紗型”的交往。猶如信奉伊斯蘭教的婦女披著自己的麵紗一樣,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對人外熱內冷,處處設防。同友相交,虛與周旋,別人的事自己探聽尤詳,自己的事隔牆難聞,說給別人聽的,盡是些“不著邊際”的話。
第二,互助和利用
成熟者在處理人與人關係上,堅持互惠互利,互幫互進的態度,有福共享,有難共當,患難時見真情,世故者對周圍人采取於己有用者交往之,於己無用疏遠之的態度。交往的熱情,則同於己有用之程度成正比。即使是對同一個人也不例外。
第三,堅持原則與看風使舵
成熟者遇事頭腦冷靜,堅持原則,有主見,自己該幹什麼仍幹什麼。世故者觀風向,看氣候、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投人所好,八麵玲瓏,采取“隨風倒”的處世方法。就如有人所刻畫的那樣:當世故者同多愁善感的人交際,便把自己打扮成多愁善感的人,說話時,眼睛裏有時還會淚光閃閃,轉身同性格多疑的人交際,他又會儼然裝得深沉起來,與對方一起分析別人如何有可能損人利己,奉勸對方應采取的態度和對付方法;而同率直爽朗的人談話時,他又會馬上變得嫉惡如仇,真想馬上為朋友打抱不平,兩肋插刀;然而同喜歡息事寧人、凡事調和的人在一起時,又顯示老謀深算、久經風霜的樣子,把那些正直的舉動,說成“簡單”和“幼稚”,仿佛一切發生的麻煩都是因他不在場而造成的。逢人迎合不吃虧,他中有我成“朋友”,是變色龍者的秘方。
第四,直麵現實和玩世不恭
成熟者對事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作敢當,有“舍我其誰”的大丈夫氣概,往往小事糊塗,大事清楚。世故者遊戲人生,采取滑頭主義和混世主義態度,專搞中庸,慣於騎牆,他們和人可以談天說地,但隻是擺現象,不下結論,迫不得已時也有些不言而喻,“大家早已公認”的結論。遇有原則問題需要辯明時,則莫問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兩可,怎說怎有理的話;與人意見不一時,便以“今天天氣……哈哈哈”的態度加以回避。對於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乖巧行為,雖知其隱秘,卻不露聲色,做冷眼旁觀者,既可明哲保身,又可留條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