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處理好農業信貸傾斜與科技興農的關係。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業是我國的戰略方針。我國的人均耕地僅有1.32畝,在有限的土地上要獲得高產出,必須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輸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信貸資金要轉向支持有開發意義的大、中型科技興農項目,求整體功能,收規模效益。在貧困山區要支持引進、推廣應用適合本地的農用機械。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實行集約化經營。另外,還要支持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全方位地為農村剩餘勞動力開辟就業門路。誠然,農業的開發是需要大量資金的,尤其是大型項目的建設,改造中、低產田,開發新灌區、吊莊移民等,是農村信貸無力承擔的。需要財政、扶貧專項資金的大量投入。國家提出的農業傾斜政策與財政分配、信貸投向、稅收政策調整、投資計劃的安排、農業科技項目的研究運用、物資供應的先後,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對農業的傾斜,應該是國家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傾斜。
第四,處理好信貸傾斜中重點與一般的關係。農業的綜合開發應當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農業信貸政策采取傾斜政策,要有係統觀念,根據產業政策要求和國家總體區域開發規劃結合,明確信貸投放係列和實現的重點目標。根據計劃,采取得力措施,勁往一處使,不致走彎路。製定信貸傾斜目標要注意這樣幾個原則:
1.農行、信用社既承擔國家宏觀調控任務,又肩負國家政策性業務。因此,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調整要求,服從國家整體開發需要。在政策性業務與經營性業務兼營的情況下,既要講求自身效益,又要講求社會效益,為社會主義大農業服務。
2.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既考慮開發需要,又要考慮銀行的承受能力。
3.扶貧與開發並進。國家已把扶貧工作的主戰場轉向民族地區。由於民族地區的貧困性、落後性等特點,決定了扶貧與開發並進。所以,信貸傾斜要圍繞扶貧項目的實施以及小康試點村建設一並進行。
總之,要根據實際情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抓住機遇,使有限的資金有效地傾斜向農業,使民族地區的經濟走到發展—鞏固—向高層次發展,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路子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