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南部山區8縣盛產小雜糧,比較優勢明顯。怎樣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使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將小雜糧做成大產業,這對於南部山區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後的後續支柱產業發展、農民解困增收等,無疑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一、全區小雜糧生產、加工、銷售情況
據調查,2004年,我區僅固原市四縣一區(不含同心、鹽池、海原縣)小雜糧種植麵積(蕎麥、豆類、燕麥、糜子、穀子)80萬畝以上,產量達6400萬公斤,占全區糧食播種麵積的0.067%、占糧食產量的0.024%;從全區近幾年小雜糧加工企業加工能力看(初加工),每年平均轉化約5000萬公斤;從全區近幾年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小雜糧收購情況看,每年平均收購約600萬公斤,現庫存約1500萬公斤,從全區近幾年小雜糧銷售情況看,每年平均出口量2000萬公斤左右,創彙300萬~500萬美元。國內銷售不到1000萬公斤,大部分作為食用和飼用。
二、小雜糧的優勢和市場前景
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出口小雜糧達12.8億公斤,創彙13.04億美元,雜糧出口占糧食出口總量的1/5以上。出口一噸雜糧的經濟價值約相當於出口2.75噸大宗糧食。
小雜糧生產主要分布在農業條件惡劣的地區,且單產較低,不利於機械化生產,麵臨國際貿易衝擊較小。小雜糧在日本、東南亞特別受青睞,是主要進口國,歐美國家也開始認識到雜糧食品的營養和保健功效。僅日本每年進口蕎麥近1億公斤。我區賀蘭德勝工業園區的新野公司、靈武市的澤發公司作為龍頭、骨幹企業,已形成小雜糧年加工能力9000萬公斤,市場已開拓到日本、非洲、也門、科威特、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今年以上兩家外向型企業,同時與我區鹽池、同心、海原、彭陽、隆德、原州區等地簽訂了小雜糧收購訂單3000萬公斤。
三、雜糧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區小雜糧種植得天獨厚,且市場前景廣闊。但產業化程度低,形成不了規模優勢。
1.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由於缺乏有效的龍頭企業帶動,市場機製不完善,所以小雜糧生產很不穩定,國際、國內市場亟待開拓。
2.單產低,總量小,形成不了規模優勢。
3.商品率低,使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由於南部山區大部分山作耕植,“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所以當地農戶把種植小雜糧僅僅作為“抗旱救災”“以秋補夏”的被動措施或僅作為口糧和飼料的補充,自給自用,商品率低,還沒有看到“掙錢”增收的產業經濟價值。
4.缺乏市場引導,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無法發揮出來。由於市場信息反饋不對稱,農民對種植什麼品種、種植多少麵積、價格高低、收益如何,均心中無數。
四、對策及建議
最近國務院召開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西部地區要在“十一五”乃至更長的時期內,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化,並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並指出,今後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就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我區南部山區8縣(區)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麵積占全區的80%以上,傳統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調整產業結構就是大力發展後續支柱產業,這方麵的空間很大,關鍵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後續產業,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的若幹意見》把草業、馬鈴薯、林果業、中藥材、菌草桑蠶、小雜糧、西甜瓜、油菜籽作為特色優勢產業。並指出,要以政策推動、市場帶動、產業拉動、利益驅動為措施。為此,根據政策、市場和小雜糧產業發展現狀,應從以下方麵著手加快發展。
1.要把小雜糧作為大產業,納入當地產業發展規劃,因地製宜,分品種建立種植基地,聯結農戶,形成規模,做大做強。
2.加快培育小雜糧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依托基地、麵向國際國內市場,做出品牌。這是小雜糧產業化發展的關鍵。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把市場的信息(供求信息、價格信息、品種信息等)及時反饋給農戶,讓農戶在種植小雜糧時按市場規則配置資源,做到心裏有數。我區新野、澤發2家企業屬外向型企業,成長性很好。今年已與山區部分縣通過經紀人、政府搭橋等方式簽訂了部分“訂單”。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是一種好形式。
3.要通過政策推動,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尤其是金融部門要在信貸政策上給予傾斜,支持其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從而輻射農戶,培育基地,形成產業拉動,讓農戶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