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職業道德概述(一)(1 / 3)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要了解道德、職業道德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知識,懂得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則以及職業道德與職業責任、職業紀律的聯係,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從而增強職業責任感和紀律觀念。

第一節道德與職業道德

道德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離不開道德規範,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存在。職業道德隻限於職業領域中,道德是職業道德的基礎,職業道德是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職業道德和道德是相互聯係的。

一、道德及其特點

(一)道德的含義

我們每個人,始終處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關係之中,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同事之間的關係等等。在這種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由於人們認識水平不同,處理矛盾的方法也不盡一致,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來調整彼此之間存在的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為一些小事不冷靜而造成大錯的現象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如在比較擁#的公共汽車上,有時因緊急刹車的慣性使得有的乘客踩了別人的腳,一種人會禮貌的說句“對不起”,但也經常發現不少人很粗俗地處理這一問題,開口傷人、動手打人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樣一件事情,為什麼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呢?恐怕關鍵還是會不會處理公共生活中的關係。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在談論道德問題,例如說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不講道德”,破壞公共財物的人“不道德”,說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人“真缺德”,等等。實際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問題存在,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反映著一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水平,人人皆有道德,隻是自覺不自覺而已。

道德就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所謂規範,就是標準和準則的意思。所謂行為規範,就是行為準則,也就是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的標準、準則。

一個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必然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係,那麼,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對他人或整個社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有利於他人,能夠促進社會進步,那就是道德的,如果有害於他人,阻礙社會的前進,那就是不道德的。

道德的存在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前提的,一個人的行為隻有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係時,才有道德問題產生。離開社會,離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不會有道德不道德的問題。道德的基本問題之一就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利益關係問題。道德的根本使命就是調節這種利益關係。

(二)道德的特點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和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化、教育一樣,都屬於上層建築。道德具有以下特點:

1.道德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內心的力量來維持。道德規範與其它行為規範是有區別的。道德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如善與惡、好和壞、公正與偏私、誠實和虛偽等道德概念來評價每個人的行為,待之明是非、知榮辱,從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人們的社會關係是極其複雜的,調節人們之間關係的規範也是多方麵的,有經濟規範、政治規範、法律規範等等,這些規範有強製性,也包含著豐富的道德內容,但不能稱為道德規範。道德和其他規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

2.道德滲透於各種社會關係中,並廣泛幹預人們的社會生活。人類的生產活動和其他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人與人之間必然要發生各種各樣複雜的利益關係。人們生活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矛盾,在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時,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其中有些行為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好處,有些行為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壞處,這些現象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給人不同的影響。

3.道德具有曆史繼承性和穩定性。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道德是具有曆史繼承性和穩定性的。道德的曆史繼承性是由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連續性決定的。人類經曆的各種社會形態是依次更替又相互聯係的,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自己特有的生產方式,但也是在前一形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定社會經濟關係產物的道德,自然要伴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而發展。社會形態發展的連續性就規定了道德發展的曆史繼承性。如:人們痛恨盜竊行為,這在私有製社會的各階級的道德中也是如此,所以“切勿偷盜”迄今為止是一切社會最起碼的道德準則之一。我國封建社會受宗法製度和父母子女姻緣關係的影響,提出了“子女要孝敬父母”的規範,今天由於社會福利基金還不能全部解決膽養老人的問題,因此,我們仍要把“尊敬觼養父母”的行為,作為社會主義家庭的道德準則之一。

4.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恩格斯說過:“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原始社會中,人們的道德觀念是一致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私有製,出現了不同的階級。在私有製經濟關係基礎上,不同階級由於地位不同、觀念各異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體係。例如,在封建社會,封建主強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道德觀念;而農民卻把均貧富、反抗剝削、勤勞儉樸視為高尚的道德;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把唯利是圖、自私自利視為道德行為;而無產階級則相反。由此可見,道德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二、職業道德及其特點

職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職業關係是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年的社會成員都從事一定的職業,處於一定的職業關係中。職業,除用職業紀律來保證之外,還必須用職業道德來調節。職業道德既與整個社會的各個層次的道德有聯係,又有自身的特點。

(一)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

什麼是職業?職業也叫行業,是指人們對社會所承擔的一定職責及其所從事的專門的業務。也就是說,社會上任何從業人員,他們從事的是一種專門的業務,例如,工人、農民、士兵、教師、新聞工作者、作家、藝術家等等,他們做的是各自專門的工作,他們創造出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以及保衛祖國和人民安全,都是以對全社會承擔的責任為前提的。

什麼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並不是人類社會一誕生就有的,它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產生之後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眾多職業。由於生產力和社會分工決定職業,所以職業是隨著曆史發展而發展的,在階級社會裏它帶有階級性。職業道德在不同曆史時代是各不相同的。

奴隸社會,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在奴隸主眼中,奴隸不是人,他們隻是“會說話的工具”,所以沒有奴隸的職業道德。由於奴隸社會有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官吏和軍隊,從而有了部分社會成員從事的職業,才有不同的職業道德。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統治者、腦力勞動者的職業最高貴,從事農業、手工業的體力勞動者職業最低賤,沒有人願意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