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國家關係和國際事務的基本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質是反對強權政治,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侵略和擴張,尊重各國人民獨立自主地選擇本民族的發展道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幾十年來,中國政府與一百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和多邊的條約、聲明和公報,都確認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發展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在祖國統一大業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內問題上獲得了新的發展。鄧小平在考慮“一國兩製”設想時說:“現在進一步考慮,和平共處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恐怕也是一個好辦法。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所以,和平共處的原則不僅在處理國際關係問題上,而且在一個國家處理自己內政問題上,也是一個好辦法。”
三、靈活務實的外交戰略
當代世界風雲變幻,國際局勢錯綜複雜,國際社會各種力量正在重新組合,舊世界格局已經瓦解,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出現大的曲折。國際局勢的任何波動都會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鄧小平十分重視國際和國內環境的穩定問題。他指出:“一個是國際上的和平境,另一個是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這是實現中國發展略目標的兩個基本條件。鄧小平在判斷國際環境時,總是先對中國的國力作出基本的估計。在80年代初,他就指出“中國既是大國,又是小國的論斷從國際力量對比來看,我們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外交戰略態勢是以守為攻,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在策略上是不舉旗,不當頭,不稱霸。
1.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80年代末期,國際形勢發生了戰後以來最為劇烈的變化,兩德統一,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人低潮時期。麵對國際風雲突變,中國的社會主義經受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聯合對我國施加壓力,迫使我國“西化”,步前蘇聯、前東歐的後塵,放棄社會主義製度。另一方麵,國內既有來自右的方麵的幹擾,即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也有來自“左”的方麵的幹擾,即否定改革開放的方針,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在這種時刻,需要冷靜而全麵的觀察國際國內局勢,不能感情用事,要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不為暫時的挫折所困惑,不為某些假象所迷惑,特別是不能把當前國際局勢中的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團,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失掉信心。因此,對國際形勢的估計關係到國內的政局能否穩定,關係到來之不易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能否堅持下去,關係到多年創造的良好的國際環境能否保持。
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從幾十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出發,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利益出發,及時提出:“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在曆史上,我們有過由於沒有冷靜地對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某些事件,離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沉痛教訓,偏離了正確軌道。如果我們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再次錯誤估計形勢,迷失方向,失去冷靜,就會分散精力,動搖黨的基本路線。所以鄧小平反複強調,“中國在十年改革開放中製定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會改變。十三大製定的路線不能改變,誰改變誰垮台。”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1/5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世界社會主義的未來就充滿著希望。鄧小平以冷靜的頭腦,敏銳的眼光,作出了以不變應萬變的靈活的策略方針,化解了各種不利因素,贏得了主動。
2.不舉旗,不當頭,不稱霸。兩極格局瓦解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四處伸手,稱霸世界。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出來當頭,領導他們直接和西方大國作鬥爭。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麵前,中國必須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既要堅決頂住西方的壓力,又不同他們進行全麵的對抗;既要團結第三世界反對霸權主義,但決不能當頭;既要有所作為,又要有所不作為,一切從實際出發。否則四麵出擊,到處樹敵,引火燒身,隻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對於外部世界的壓力,鄧小平強調,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但他又指出,我們不做過頭的事,不說過頭的話,要盡可能避開鋒芒,減少對立。鄧小平說:“現在國際形勢不可測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來越突出。過去兩霸爭奪世界,現在比那個時候要複雜得多、亂得多。怎樣收拾,誰也沒有個好主張。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
從國際政治關係來看,一個國家的地位,最終是由這個國家的實力,其主要是經濟實力所決定的。國際間的交往是以實力做後盾的。如果去做與自己實力不相稱的事情,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對中國來說,最根本的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排除各種幹擾,集中力量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如果硬要去當一個“頭”,就不可避免地把世界上的—些矛盾集中到自己身上,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使我國的戰略回旋餘地縮小,戰略主動權喪失。這對我國極為不利。所以,中國保持獨立自主的靈活的外交策略,有利於中國減少對立麵,避免鋒芒,集中精力從事經濟建設。經濟發展了,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就穩如泰山,世界社會主義就大有希望,即使出現再大的風險,中國也不怕。
3.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兩極格局瓦解後,地區性衝突和局部戰爭已成為影響國際安全的主要問題,隻有盡可能消除影響爆發地區衝突的熱點,才能穩定國際環境。這就要求在處理各種複雜的國際關係中避免訴諸武力,避免使用戰爭手段。在中國周邊地區,同樣存在著曆史遺留的某些不穩定因素,如領土、領海等國際糾紛。如何對待這些潛在的衝突爆發點,用和平的方式或非和平的方式來加以處理,對於中國周邊環境的穩定關係極大。鄧小平強調指出:我們是曆史唯物主義者,研究和解決任何問題離不開一定的曆史條件。他說解決國際爭端,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辦法。”針對我國麵臨的國際爭端和世界上一些爭端的具體情況,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具體途徑和辦法。
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對於領土、資源爭端,鄧小平提出要從尊重現實出發,“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擱置爭議,就是把那些有爭議的主權問題暫時放在一邊,避免雙方矛盾激化。而共同開發,是從經濟利益入手,用經濟利益的共同紐帶將有爭議中的各方連結起來,各方共同得利,為合理解決爭端創造和諧有利的氣築,最終達到消除爭端。“先不談主權”絕不是“不談主權”,而是選擇一個最佳時機問題。在時機和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談主權,往往會把事情搞僵,陷人被動。因此,鄧小平提出讓下一代人來找到解決的辦法,是從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的長遠趨勢來思考問題的,具有很高的前瞻性。擱置主權,尊重現實的最終目的,是穩定周邊環境,“否則始終頂著,僵持下去,總會爆發衝突,甚至武力衝突。如果不要戰爭,隻能采取我上麵講的辦法”。
和平協商,合情合理地解決邊界糾紛。針對我國與一些鄰國之間存在的邊界爭端的實際情況,鄧小平提出了解決邊界爭端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尊重曆史和現實,和平協商,而不是用武力的方法;二是雙方互相讓步,並且能向各自的人民交待;三是在和平解決邊界糾紛之前,維持邊界現狀,避免武裝衝突;四是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先放一放,不影響兩國發展正常的外交、經貿關係。
鄧小平的用和平方式解決一切國際爭端,實際上抨擊了超級大國動械以武力相威脅的霸權行徑,贏得了廣大中小國家和一些西方國家的讚同,為中國在更大範圍內穩定國際環境,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