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社會主義的外交戰略(2 / 3)

3.這種國際新秩序,主張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任何國家都不應謀求霸權,推行強權政治。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裁減軍備,促進共同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麵,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但這絕不意味著大國就可以主宰世界,有壟斷國際事務的特權。各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應當由各國自己去辦,世界事務應由各國平等協商來解決。

4.這種國際新秩序,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一切分歧或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相威脅。各國之間的矛盾與分歧應當通過對話、談判來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通過多邊和雙邊協調合作來逐步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堅決摒棄冷戰思維模式和一切不利於世界和平發展的做法。

5.這種國際新秩序,主張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加強和擴大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我們反對經濟貿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現象和各種歧視性政策與做法,更不允許隨便對別國進行所謂經濟製裁。世界經濟是一個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整體,經濟生活的國際化要求各國在經濟、科技、金融、貿易等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實行相互交流與開放,摒棄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歧視政策。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造成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貧困和落後狀態,消除貧困是當代世界的重大課題。發達國家要從提供資金、減輕債務、轉讓技術、平等貿易等方麵,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振興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也符合發達國家的長遠利益,各國經濟的共同增長和普遍繁榮是人類努力的方向。

總之,中國政府主張,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它的實質就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國際剝削。中國作為第三世界的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在這場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鬥爭中,從全世界共同利益出發,旗幟鮮明而又比較全麵科學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而贏得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_賞和支持。中國對外政策的實踐也充分說明,中國是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中國的持續穩定發展,無疑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

第二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中國人民在一百多年的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鬥爭中,前赴後繼,不畏犧牲,就是為了結束中華民族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和欺辱的曆史,自己當家作主。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因此,中國共產黨特別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把維護我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以任何形式的外來侵略和幹涉作為一項基本原則。無論是在麵對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軍事包圍、政治幹涉,還是在麵對前蘇聯的霸權主義,我們都沒有放棄獨立自主的原則,都不允許任何國家以任何借口染指我們的主權,插手中國的內政。

80年代以來,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戰略目標,我們更強調堅持獨立自主,並賦予了新的內容。1984年5月,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於當今世界仍然存在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策,它們總想利用自己的優勢條件,企圖從政治上、經濟上控製我們,把它們的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因此,鄧小平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們利益的苦果。”

鄧小平關於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維護國家主權的思想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

1.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反對一切外國的幹涉和威脅。鄧小平在考慮全局的、戰略的決策時,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國家利益中,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這就是說,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利益最基本、核心的內涵。例如在香港回歸和台灣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始終堅持“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在關係到主權的其他問題時,鄧小平也堅定地表示,任何國家都不能指望中國吞下放棄主權的苦果。沒有主權的完整和統一,就沒有國際和國內兩個環境的穩定,西方敵對勢力就有可能實現其“和平演變”的陰謀。隻有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退讓和妥協,我們才能得到國際上的尊重,才談得上生存和發展。

2.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國人民發展友好關係,不依附於任何一個大國和大國集團,也不屈服於任何大國的壓力,真正的不結盟。鄧小平認為,中國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獨立自主,在國際事務中,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中國不看別國的眼色行事,不遷就國際上的臨時事變,始終堅持以是否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世界經濟繁榮作為判斷是非的根本標準。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民族、宗教、人權等問題為借口幹涉別國內政。

3.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鄧小平說:“我們奉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誰搞和平,我們就擁護;誰搞戰爭和霸權,我們就反對。”中國主張世界上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富貧、強弱,一律平等。堅決反對以大欺小、以富壓貧、以強淩弱。各國的事應由各國人民自己去管,世界上的事應由各國協商解決,而不能由超級大國說了算。我們不把自己的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一切大小國家,也堅持反對來自任何方麵和以任何形式出現的霸權主義。

4.加強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是我國外交的一個基本立足點。鄧小平說:“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於第三世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有著共同的曆史遭遇,今天都麵臨著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發展經濟改變落後麵貌的曆史任務。這就決定了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利益與共,命運相關。所以,中國將一如既往,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各個方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多年來,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而發展中國家也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在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中給予中國極大的幫助和支持,一次次挫敗了某些西方大國幹涉中國事務的陰謀。

二、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它是中國政府處理同世界各國關係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為眾多國家所接受和遵循,成了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最好方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根據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在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議上講話時,就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任何外國政府,隻要它願意斷絕對於中國反動派的關係,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並向人民的中國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願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的基礎之上,談判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指出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確立了處理中印兩國關係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這些原則得到印度方麵的讚同,並且在1954年4月29日寫進了中印談判公報中。1954年6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訪問了印度和緬甸。在中印和中緬兩國總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都重申了這些原則是指導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1954年8月11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外交工作報告中,第一次稱這五項原則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就正式成為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