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和黨的領導(一)(1 / 3)

(教學目的和要求)

推進社會全麵進步。《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積極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從經濟的宏觀調控來說,首先要保持充分就業。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調整,部分職工下崗失業,因此,要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做到充分就業。其次,對社會收入分配的調控。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又是效率經濟和差別經濟。市場競爭的結果,必然在市場活動當事者之間的效率和效益上產生差別r並最終反映在社會成員收人分配的差別上。加上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收入,必然會造成社會成員貧富差距的擴大,長期下去不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還可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因此,政府應在市場分配的基礎上,依據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原則進行二次分配。

宏觀調控的手段有:

國家計劃。它的主要任務是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和經濟政策,解決市場機製解決不了的問題,如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搞好經濟預測,總量調控,規劃重大結構、生產力布局,重點建設等。國家計劃按其指導的方式不同,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國家計劃要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應當是指導性的計劃。

經濟手段。亦稱經濟杠杆,是指政府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經濟杠杆,調節不同經濟主體的物質利益關係,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的一種方法。經濟手段主要是通過經濟政策體現的。經濟政策是政府製定的同價值範疇相聯係,能夠調節各種經濟利益關係的政策體係,它是宏觀調控體係的主體。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經濟政策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

法律手段。是依靠立法和執法機關,通過各種法律、法規、條例來管理經濟的手段。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依賴於市場交易活動的有序性和市場競爭的公開、公平、公正。它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經濟立法;一是經濟司法。法律手段具有強製性,它為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保護和穩定有序的外部條件,懲罰各種違法經營行為,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

行政手段。是指憑借國家機關的權威,通過發布命令、指示、決定、政策、指令性計劃等具有約束力的手段,直接管理和幹預社會經濟活動。行政手段具有直接性、權威性、見效性等特點。我國正處在體製轉軌時期,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政府的宏觀調控保留適當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行政手段調節經濟應相應減少。

通過本次的學習,要懂得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要知道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必須依法治國。要理解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化和法製化的統一,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

第一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鄧小平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係列新的政策,就國內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而經濟上改革管理體製權力過於集中的弊端,有利於充分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麵的積極性,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他並且把能否在政策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看作是檢驗黨和國家各種製度好不好、完善不完善的三條標準之一。

那麼,我們所需要的民主是什麼樣的民主呢?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隻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民主。這種社會主義民主,是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勞動人民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後,在社會主義公有製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曆史上最廣泛的民主。它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誌和要求,從而使民主第一次從少數人的民主變成多數人的民主。必須看到,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民主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多數人的民主,資產階級民主是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從民主的發展過程看,迄今為止,人類社會依次出現過奴隸主階級的民主、封建地主階級的民主、資產階級的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四種不同類型的民主。在階級社會裏,民主的階級實質是十分明顯的,民主首先是一種國家製度。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值得指出的是,任何國家的民主,都離不開本國的曆史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製度。

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要靠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在總結曆史教訓時,強調沒有切實進行民主政治建設是我們黨三多年來的兩大教訓之一。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

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它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是不完全的、不科學的、不合格的社會主義。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不僅從理論上高度概括了民主對社會主義的特殊關係和特殊作用,而且也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的深刻總結。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之後,如果不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往往會造成社會主義國家的危機。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這是從民主對社會主義極端重要性角度講的,但同時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對民主的重要性,隻有社會主義製度,才能把民主推向新的曆史高度。

黨的十四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指出:民主集中製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它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國家權力機構的根本組織原則,是社會主義製度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鄧小平說各級黨委要真正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製度。”重大問題一定要由集體討論和決定。“決定時,要嚴格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一人一票,每個書記隻有一票的權利,不能由書記說了算。集體決定了的事情,就要分頭去辦,各負其責,決不能互相委托。失職者要追究責任。”同時指出:我們要發揚民主,但同時需要集中我們強調集體領導但是同時必須把分工負責的製度建立起來。這就是說,隻有發揚民主,才能集思廣益,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正確的領導,隻有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才能使民主健康發展。

民主同黨的領導之間的關係,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隻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健康發展。他多次批評了那種認為,強調民主就“放”,強調黨的領導就是“收”,將民主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將“雙百”方針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

1979年初,鄧小平針對借口發揚民主而企圖取消黨的領導的錯誤思潮,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尖銳地指出,在黨中央堅持發揚黨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堅決糾正過去所犯錯誤的情況下,竟然有人要求削弱甚至取消黨的領導。這是廣大群眾所不能容許的。因為這事實上隻能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林彪、“四人幫”踢開黨委鬧革命,鬧出一場什麼“革命”,大家都很清楚。今天如果踢開黨委鬧民主,會鬧出一場什麼“民主”,難道不同樣清楚嗎?實踐證明中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搞社會主義是沒有前途的。這個道理已經得到證明,將來還會得到證明。民主隻能逐步地發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亂不可。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在安定團結的條件下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否定黨的領導,12億人民沒有凝聚的中心,黨也就失去了戰鬥力,那樣的黨連個群眾團體也不如了,怎麼領導人民搞建設?實踐證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道路。

強調並積極推進民主的製度化、法製化進程是鄧小平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健康發展所作的一個突出貢獻。他認為,政治體製改革包括民主和法製,我們的民主同法製是相關聯的,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必須使民主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民主製度化、法製化,這是鄧小平總結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曆史經驗所作出的正確判斷。強調民主是法製的基礎和前提,法製是民主的結果和保障,沒有民主不可能製定出正確的法製,沒有法製的民主不可能得到保證,它們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