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二)(1 / 3)

第二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鄧小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奠基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突破了傳統的觀念和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嶄新的內容,指明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方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在《鄧小平文選》中出現過十多次有關論述市場經濟的問題,其內容豐富深刻,論述精辟。其要點是:

1.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都是方法,可以為不同的社會製度服務。“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鄧小平從理論上作出了回答。“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用。”這個提法很值得注意,它講的是方法論,也就是強調在觀察、判斷市場經濟這類問題時,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生產力標準。

計劃,通常是指國民經濟計劃,它是國家為了發展國民經濟而製定的經濟活動的規劃和方案,它作為管理國民經濟的方法和手段,隻要是社會化大生產,就有可能和必要實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計劃管理和計劃調節,由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建立在生產社會化基礎之上,因而它們需要運用計劃作為調節經濟的手段。

市場,是商品交換的領域(或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和經濟調節的手段。市場隨著商品經濟先後經曆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因而它可以在不同的社會關係下存在和發展,既不依賴於某種社會製度而產生,也不會隨著某種社會製度的滅亡而滅亡。

在社會主義國家,計劃和市場必須結合。“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持重點。缺點在於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在鄧小平看來,改革開放搞活,活與不活,就在於市場運用得好與不好。所以,搞活,也就是改革的市場取向。走向市場,是為了激發社會主義經濟的活力,同時不可以拋棄集中力量辦幾件大事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情況下,計劃與市場要靈活運用。“實際工作中,在調整時期,我們可以加強或者多一點計劃性,而在另一個時候多一點市場調節,搞得更靈活一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不搞市場,連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後”。

2.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是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於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製。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麼回事。計劃和市場都得要。”“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鄧小平在“社會主義隻能搞計劃經濟”的僵化觀念上敲開了一個缺口,這就從根本上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開拓了新的思路,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新的思路。

3.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沒有根本矛盾。“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兩個“不等於”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或者說,是根據事物的新發展和實踐的新經驗,創造性地總結出來的新話。這些新的思想和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這兩個“不等於”對長期困擾人們、爭論不休、阻礙我們前進的市場經濟是不是必然姓“資”以及與此相聯係的社會主義可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等問題,作了一個明確、透徹、精辟的回答。市場經濟作為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與社會主義是可以兼容的。

4.市場經濟能有力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隻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實踐證明,市場經濟這種資源配置方式,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世界各國幾百年發展經濟的曆史經驗總結,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踐經驗的總結。

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魄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提出、論證和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奠基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解決了關係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主要作用是:

1.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由於受曆史條件的限製,他們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形成,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從觀點、內容到體係結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重大貢獻,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2.更新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傳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產品經濟加計劃經濟,即非商品化、非市場化的建設道路。曆史已經證明,這條道路是不成功的。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開始,沿著市場取向,即商品化、市場化的道路,這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3.指明了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對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的認識一步步地深化,直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反映供求關係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也要看到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麵,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市場體係,並依據宏觀經濟的要求,運用好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導市場健康發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存在於不同的社會製度中,可以為不同的社會製度服務。市場經濟無論在什麼製度下,都具有以下共性:①企業行為自主化,企業自主經營、自負

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②經濟關係市場化,由市場競爭形成價格,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③宏觀調控間接化,政府不直接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進行宏觀調控。④經營管理法製化,市場主體都遵守經濟交往中通行的規則和慣例。⑤社會保障製度化,凡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除上麵講的5個特征都具備以外,還有其特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其特殊性為:①在所有製結構上,以公有製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種所有製經濟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人市場,通過平等競爭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②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人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③在宏觀調控上,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積極作用。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就是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更好地處理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的關係。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作了明確的規定,提出了明確的要求。①市場主體。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製,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②市場體係。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係,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③宏觀調控。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係,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④收人分配製度。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社會保障製度。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製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