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1 / 3)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深刻理解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對外開放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也是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懂得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辯證關係,了解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知道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徑。

第一節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

在社會主義製度確立之後,如何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是一個需要認真探索和解決的重大曆史課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終於找到了解決這一曆史課題的正確答案,那就是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對外開放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也是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

(一)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鄧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包含三層意思:①這場改革不是對原有體製作一般性的調整或細枝末節的修剪,而是根本性的變革和徹底的轉換,是堅持徹底的改革,是對原有體製的深刻革命。②這場改革,不是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麵做法,而是一場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諸多領域的改革,是社會從宏觀到微觀,從社會物質關係到思想關係的一場廣泛的、全麵的變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社會主義原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體製的深刻革命。③相對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第一次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而言,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這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第二次革命使社會主義製度更加鞏固,社會主義優越性更能得到充分發揮,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這是鄧小平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它對於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中,大膽探索,深入思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是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極大的解放。但是,這個製度和其他任何事物發展一樣,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既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特殊背景和具體實踐的需要。我國社會主義,在社會製度上跨越了資本主義這一階段,但它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基礎薄弱之上的,加之在我國搞社會主義是一個全新的

偉大課題,經驗不足,因此,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存在問題和困難是必然的,改革也是必然的。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然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正因為如此,恩格斯才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社會主義製度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必須通過不斷的改革來完成。這種改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社會主義製度的基本範圍內的改革。其改革的內容是通過對具體的製度即體製的改革,對基本製度的調整,來完善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比如改革我國傳統的單一的所有製結構和分配結構,實行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則屬於基本製度的部分調整。這種改革使我國社會主義各種體製和基本製度更加完善,更加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這次改革就其性質來說,它不是對社會主義製度的徹底改變,而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把握了社會主義改革的這一性質,對我國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極為重要。一方麵它堅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決心,使我們能放開手腳,大膽地進行改革;另一方麵,使我們在改革中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製度。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的改革是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體製,而不是改變社會基本製度。製度和體製是有區別的。製度是根本,是實質,具有相對穩定性。體製是製度的具體表現形式,具有靈活性。一種製度可以由多種形式的體製來表現。在目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關鍵時期,我們既要堅持改革,又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具體講就是要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製度的完善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隻有經過一定的實踐,它才可以定型化。鄧小平預計,再經過30年的努力,我們可以在各個方麵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製度。在這個製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定型化。因此,社會主義的改革,也必然經過一個長期過程,必須堅持不斷地繼續下去。

(三)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經驗

綜觀我國改革實踐,我們可以把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經驗概括如下:

1.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相統一。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一個最基本、最寶貴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把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統一起來,統一到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當中,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不改革開放,就缺乏活力,生產力就得不到解放。四項基本原則乃立國之本,不堅持,社會主義改革就會迷失方向,社會主義性質就會改變。因此,把二者統一起來,發揮二者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

2.全麵改革,重點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全麵改革,不是局部改革。鄧小平說,我國的“改革是全麵的改革,包括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改革與建設是配合的,改革為了建設,全麵改革是為了全麵建設。我國的改革就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服務的。我國改革全麵進行,又分主次和輕重緩急。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製的改革,以經濟體製改革為中心,為龍頭,帶動其他領域的改革。其他領域的改革,一切服從於經濟體製的改革,一切服務於經濟體製的改革。這一重點的選擇,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本質所決定的。實踐證明,這種選擇是英明、正確的。經濟體製改革的成功,為政治體製和其他領域的改革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創造了一個良好改革環境,從而也極大地推動了其他領域的全麵改革。

3.積極、謹慎、穩步地改革。縱觀我國改革的曆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謹慎、穩步、漸進性的改革過程。從思想認識到實踐,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製改革到政治體製和其他領域的全麵改革,無不體現著這一思想,說明這一問題。由於事物運動的複雜性,我國社會和改革的複雜性、艱難性、緊迫性,改革隻能是積極、謹慎、穩步、漸進地進行。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是權力和社會物質利益的再分配,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從而破壞改革,乃至於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正如鄧小平所說的,改革需要審慎從事,否則會一著不慎,全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