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道班生產生活條件極為簡陋、落後,沒有交通工具,每天步行上下班。因為沒有交通工具,決定了道班養護作業的半徑也不可能大,作業半徑過大,作業時間就會耗費在上下班的步行途中。以金昌總段為例:過去總共養護著303.54公裏的道路,道班就有十八個之多,平均16公裏路就有一處道班。現在退了休的老職工都可以如數家珍地把這些道班名稱全部說得上:八壩、東寨、水磨關、水泉子、上圈、柴莊、土佛寺、河西堡、寧遠堡、金川、下四分、周家井、紅砂崗、獨青山、柴照子等等。
道班不隻是規模小,生產工具也落後,沒有養護的機械,一切活都要靠肩扛手抬,勞動強度極大,勞動效率極低。早期,道班中還養著毛驢、騾馬、駱駝等牲畜,來拉運東西,刮平砂礫路麵……幫著道工幹活。因為這種條件的限製,道班置時隻能首先考慮滿足生產需要。設置大體是以養護裏程的平均值來設,而無法考慮道工的生活。許多道班都設在遠離村莊、遠離人煙的地方,生活無法照顧,吃水要從幾十公裏的地方拉運……處在沙漠、戈壁道班的工人,到道班一去就是幾個月,照顧家,享受家的溫馨,那隻能是個奢望。
土佛寺道班跟處在戈壁、沙漠中的道班相比,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土佛寺道班距離永昌城有十公裏遠,如果家中有事,下班後可以連夜回家,去看看孩子,處理家中事務,早晨起個大早,還可以在出工前趕回道班;這兒有人煙村莊,下班後還可以在附近散散步,找人拉拉家常……這兒還可以打出機井,可以不用喝鹹水、窖水,還可以在院落中種上蔬菜改善生活……正因為這些便利,工人們爭著、搶著要到這個地方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道班過去那種小而全、作坊式的養護作業方式已越來越不能適應公路的發展需要了:公路等級提高了,對出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社會各界對交通的需求也不僅僅是能暢通,而是如何能走得好,走得舒適。道班現已漸漸地合並成為養護管理站,養路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養護管理站現代化養護機械的配備,交通工具的配備,大大減輕了養路工的勞動強度,養護作業半徑可以達到上百公裏。養路人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成為了令人羨慕的職業……
道班的發展,也是公路發展的一個縮影,以S212線為例:它由最初的大馬車道變成了砂礫路、變成了三級公路,又經過1994年的改造,變為二級公路,變成了收費路,成為了省內第一條收費公路,路況質量也大大地改善……就全省而言:按照新的統計口徑,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裏程達到105 638公裏,公路密度23.25公裏/百平方公裏,比1978年增長三倍多,二級以上公路6539公裏,比1978年增長25倍;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達到1316公裏,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裏程突破2000公裏,達到2026公裏,成為全國第18個突破1000公裏的省份……建成公路橋梁7346座,是1978年的三倍多,一批施工難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公路橋梁和隧道建成通車;農村公路總裏程達到90 817公裏,是1978年的四倍多;內陸河通航裏程達到873.77公裏;公路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貨運周轉量分別比1978年增長8倍、11倍、11倍和13倍……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沉思間,快客已到金昌,我從浮想聯翩中醒來,準備行裝下車。旁邊兩位老者一邊提著行李準備下車,一邊由衷地說:“車可真快呀,過去早上出門,單趟蘭州也要一天,現在我看走個來回也有餘……”另外一個打趣道:“過去騎馬,走蘭州還要一月有餘呢……”
老人下車後,融入了街頭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消失在滾滾車流中。我忽然想起了毛主席的詩詞:“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跑題了,跑題了。到這兒吧,就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