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柴照子三題(1 / 2)

養 護 站

柴照子是S212線的一處養護管理站。從內蒙古雅布賴鹽場出來17公裏便是。省道212線是連接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鹽場和甘肅永昌的一條省級公路,在永昌和國道312線相連接。是雅鹽外運的大通道,也構成了新型工業城市金昌與外地的公路大通道。

柴照子實在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道班能在沙漠中落腳,這兒能變成小綠洲,這不能不說是上蒼的眷顧。金昌文藝工作者於進在他的散文《柴照子》中深情地寫到:“每天,有不少駱駝客經過這兒時,都要在這兒打尖歇腳,在這兒留下一捆捆柴,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柴照子之名因此得來……”

柴照子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站在養護站門口看過去,東、南、北麵是連綿起伏的沙丘,西邊是白漫漫水天一色的大鹽湖,鹽湖在太陽底下波光粼粼,鹽湖邊是星羅棋布的生產工業芒硝的廠房。芒硝湖雖然湖光閃爍,但因為是鹹水,湖中沒有魚蝦、沒有水草。神奇的是在芒硝湖和柴照子養護站之間,大約是兩公裏的距離,就是在這兩公裏之間,地下卻是淡水,淡水蘊藏的不太深,可以打出機井,可以抽出甘冽的甜水,因此柴照子成為沙漠中的一片小綠洲。

這兒曾經是拉腳、走四方的商旅、駱駝客打尖歇腳的地方,駱駝客從鹽場馱了食鹽出來,這兒是打尖、歇腳第一站。後來社會發展,修了公路,通了汽車,現代化的運輸代替了駱隊,這兒又成了一處公路道班。

有水的地方總是那樣富饒。公路人把這兒定為道班後,為了避免沙進人退的悲劇發生,不屈不撓地與沙漠做著持續的鬥爭。道班西、南、北的方向種植沙棗、胡楊、紅柳等耐旱、固沙植物,現在從S212線走過,老遠就會看到這一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小綠洲。

夏日,道班掩映在一片綠影之中,那些吸足了水分的榆樹、楊樹,仿佛知道沙漠中綠蔭的重要似的,都見風就長,努力地撐出一片綠蔭,仿佛給澆它、管護他的公路人有所回報,努力撐出一片綠蔭。沙漠晝夜溫差大,尤其夏日,太陽炙烤著大地,在沙漠中,那綠蔭就顯得格外重要。白天養管站房子的屋頂被太陽曬得發燙,中午、晚上在屋內休息猶如進入蒸籠,在這些綠蔭中,微風徐來,涼意陣陣,可以在工作之餘下棋、談心,那真是愜意。那些經常運鹽,跑這條線路的司機也多喜歡到這兒來歇歇腳,時間長了,養管站也成了司機朋友臨時的家,中間歇息,車壞了在此修理……因為這條路,大家都彼此成了朋友。

菜 園

柴照子的菜園不大,約有一畝見方,是圓形的一塊地。菜園四周用玉米秸杆、沙棗樹條等作成籬笆,菜園門用木條釘成,是真正的“柴門”,不過也不用“小扣柴門久不開”,園中小門隻用鐐扣把門帶起來,平時除了道班上的人以外,也很少有外人來光顧。菜園每年固定的種植模式是半畝地用來種玉米,半畝地用來種蔬菜,種蔬菜的半畝地又開出一半來種洋芋。地雖少,但出產高,滿足道班人的日常吃菜需要,有時,還可以回饋親友和來檢查指導工作的領導。無汙染,無公害,決不添加化肥的蔬菜很受歡迎。為了倒茬,今年這塊種蔬菜,明年就要用來種玉米。倒茬後的作物病蟲害少,成長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