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社會勞動保障部公布:目前,中國共有職業一千九百多個,其中網絡工程師、美容指導師、營養工程師等許多新型職業不斷出現。與之相對應的是有些職業逐漸在消失,有些永遠地退出了曆史的舞台,比如說鋦碗匠,比如說走街串巷挑百貨賣的貨郎……
我吃不準,背人過河算不算一個職業。因為擺渡過河的人叫艄公,而挑貨物的、搬運貨物的叫挑夫、腳夫,但我一直沒有聽到有人給背人過河的人叫啥,也沒有聽說有背夫這一說,隻是在要過河時常聽有人在叫:“哎,背人的,過來一下……有人要過河了……”
我的家鄉在武威市北部的一個鄉村,這兒是民勤、永昌、武威交界處,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雞鳴三縣的地方。在永昌縣和武威交界的地方,有一條河溝。二三十年前,這兒還是一片濕地,生長著大片的蘆葦、紅柳;草灘中、草從中還有大批的野雞、野鴨、水鳥。永昌人民和武威人民以河為界,彼此和睦相處。武威人稱永昌人為“河北人”,自然,永昌人稱武威人為“河南人”了,而武威人稱此河為邊灣河,而永昌人稱此河為“南河灣”。雖一河之隔,卻是“五裏不同天,十裏不同俗”,方言和口音截然不同。
小時的邊灣河水草豐美,碧波蕩漾,給河邊的孩子們提供了無盡的歡樂,可以遊泳、戲水、摸魚、打水仗……可以提供紅柳、毛條等蓋房子的材料……但事物就得一分為二地看,是河就是天然的障礙物,小時候的邊灣河,水的流量還是挺大的,給河兩邊交往帶來不便。夏秋兩季天熱時,如果要過河,人們就選擇河寬水緩的地方卷了褲腿,直接趟河而過,這對婦女和孩子而言,也並非難事,而到了春、冬季節,河麵上結著冰,刺骨的寒,那過河就是十分令人發怵的一件事了。此外,邊灣河的障礙性還表現在它的流向、流量的不確定性,遇到上遊下雨或是水庫泄洪,河就會變得狂蕩不羈,有時還充滿著凶險,小時候多次就聽到有關對洪水水勢險情判斷不清過河而造成車毀人亡的悲劇消息。
有需要就有市場。離河較近的人,常常是在春、冬季節,有人專事背人過河。服務的對象,多為來往於永昌、武威之間走親戚、看病、買東西的人。受服務的多為過往的老弱、婦女、孩子。而年輕男子,多是不屑於讓人背著過河的,都是健壯小夥子,別人能做到,為什麼像婦女一樣要人來背?與其讓人背,早挽了褲腿,在刺骨的流水中涉水而過了,不但自己不用人背,而且有時還會把認識的同路等待過河的人也背過去,減少專職背人過河者的生意。
背人過河的費用也沒有幾個錢,剛開始是一角兩角,更多時候收獲的是一些實物,田園中自產的蘋果、軟梨,或是蒸的饃饃、烙的鍋盔,不一而足……
到後來,邊灣河的水日漸稀少,到冬天時,河邊的人把河道整治一下,用草袋在河中砌了駁岸,在河道最窄處用門板當做橋板,每過一次,收費5角,專職此事的人在河邊搭了窩棚,晝夜為過橋的人提供服務,這大概是最早的民間版的“貸款修路(橋)、收費還貸”吧。此時,老百姓的日子也日見豐盈,大老爺們也不願意再挽起褲腿過河了,痛快交了錢通過完事。背人過河的人,專職地看好自家的門板。、
十年前,當地交通部門投資在這兒修建了一條中橋,被命名為“北河橋”。它的建成,方便了交通運輸、貨物流通,兩岸老百姓來往更加方便了,那背人過河的曆史徹底結束。
那些失去的職業,見證著社會的發展、變遷,那橫跨江河的橋,方便了群眾,同時也見證了交通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