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是我最敬佩的一個人。不隻是精神,我覺得他是可敬的交通先驅的千古第一人。
愚公是從文字記載來看,有名有姓,目標明確,率領家中老小,族中鄰裏,為改變家鄉閉塞的交通狀況,揮鍬捧箕挖山不止的千古第一人。而且行動堅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其行動和精神用“驚天地,泣鬼神”說一點也不誇張。事實上愚公移山這個行為也達到了這個效果:“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而結果是:“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不但移了山,改天塹為通途,而且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以交通人的視角審視愚公,愚公的偉大之處還在於:
偉大之一:以九十歲的耄耋之歲,老邁之軀,認識到了交通的重要,立誌改變交通受阻狀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愚公居住的地方交通條件很差,苦於阻塞,無平路可走,這種現象對九十歲的愚公也是由來已久,以前的以前是輩輩如此,對這種情況忍受了很長時間。但到愚公這一輩,在九十歲的時候,他忽然想到:“與其苦熬,不如苦幹。”那時候他也許沒有認識到:“要想富,先修路。”但閉塞難行的道路,對他來說是極大的不便,要利用老邁之身,要為改變交通狀況做點事。要打通險阻,改變家鄉的居住環境,這就是所謂的頓悟。這說明一個道理,“早聞道,夕死足矣”,還說明一個道理,什麼時候行動都不遲。
偉大之二:愚公把困難考慮得很足,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精神準備。移山是個浩大的工程,愚公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愚公也沒有想到把這個工程一蹴而就,一開始時就把移山工程看成是一個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持續工作,而且發了宏願:“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這就是氣節,這就是偉大的精神。
偉大之三:立即行動,對這個浩大的工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在開始行動之前,進行了論證,進行了公平的協商,召開了一場家庭成員的動員大會,廣泛地聽取了各方意見,先達成共識,然後再行動,這是戰略戰術上的動員,古人雲:“上下同心者勝。”愚公先把家人的思想統一起來,盡管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而且提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且焉置土石?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行動就是最可貴的東西,這個行動受到了後一代的支持:“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移山工程在爭論中開工了。
偉大之四:頂住壓力,不為外界的壓力所動,目標專一,終獲成功。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發生的同時就爭論不休、爭論激烈。爭論是圍繞在挖山這個行動的可能與不可能之間進行的。智叟提出:“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而愚公也用山不加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道理進行了反駁。到後來,人們還在圍繞愚公移山故事又在爭論與其移山,不如搬家。到後來爭論又到了思想認識,意識形態,說老愚公以自己的思想剝奪了後世子孫思考的權利,如果後世子孫秉承先祖遺誌,愚公子孫還未出生,就已經背負了挖山不止的使命,愚公子孫為移山而生,為移山而死,這是典型的一廂情願,這是典型的剝奪子孫思考權利的做法……但愚公就在當時頂住各方壓力,不為外界所動,專注地去幹自己的事,終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