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一座英雄的橋,一座承載著厚重曆史的橋;一座堅固的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橋。
七十多年前,中央紅軍“飛奪滬定橋”的英雄壯舉,使它蜚聲中外。這座橋上走過了共和國的第一代領袖,人民軍隊的七位元帥,幾十位大將、上將和幾百位將軍。幾十年後有記者采訪當年浴血奮戰瀘定橋的將軍楊成武時,將軍動情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說,瀘定橋挽救了紅軍的命運……”
這座橋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這座橋已曆經三百多年風雨。三百多年來,世界上有許多著名大橋和鋼筋水泥大橋,大多都灰飛煙滅,但這座用手工打造的鐵橋,依然曆經風雨,穩穩地跨在大渡河上。
難道,它真像當地老百姓傳說的,有神佑嗎?
難道,它三百年不垮,有什麼特殊奇妙之法嗎?
有,站在橋梁養護的角度,我們可以找到不垮的答案;站在三百年橋梁不垮的事實上,至少給我們養護橋梁,保障道路暢通的公路人帶來三點啟示。如果站在公路養護的角度上看,三百年不垮,至少有三個答案:那就是修建時的質量,定期地養護維修,有忠誠事業的一代代護橋人。
啟示一:瀘定橋三百年不垮,得益於修橋時嚴格的質量管理。為了維護邊疆的安定,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康熙親自下令修建這座橋,橋建成後禦筆親書,題寫了橋名,在修建初期,成立了專門的工程管理機構,監工則是帶有生殺大權的清軍化林營參將杜汝昆和守備楊君強擔任。當時的監工非常嚴厲,要求完成的每個鐵環必須打上製作人的記號,若有差池,輕者兩百大板,重則喪命。有了如此嚴厲的管理手段和質量責任追究製,建橋時的每一個人都不敢馬虎。瀘定橋橋在瀘定,大橋的用鐵產自滎經縣,滎經縣距離瀘定縣尚有三四百公裏的路途,鐵工的掌脈師傅是來自陝西漢中府的金火匠。這種管理方式用現在流行的做法就是修橋時嚴把了材料關(橋環所用優質鐵,不惜路途遙遠,從別的地方引進,保證了鐵的質量)技術關、工藝關(由漢中府金火匠掌脈,技術指導)、質量監督關(生殺大權的人坐陣指揮)、質量責任追究關(橋環上打上印記,出現質量責任,便於追究)。如此嚴厲的管理措施,保證了建橋質量。
啟示之二:瀘定橋三百年不垮,關鍵是有橋梁的定期維護。用現在的行話就是實行了瀘定橋的日常養護,周期性養護和定期的大中修工程措施。用生鐵鍛打的鐵環極易氧化鏽蝕,一環既裂,全橋倶損,因此瀘定橋的維修三百年來一直按古訓進行,即三年一小修(拆換橋板和輔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鐵索逐環檢查)。用四十餘年直接與瀘定橋打交道的王永模老人的話說:“我來瀘定這麼多年,無數次參與大修,13條鐵索卸在河灘上,有最有經驗的老鐵工用小鐵錘逐環敲打,發現問題做個記號,再換新的,因此最早一批鐵環基本換光了。”
啟示之三:有一批愛崗敬業的守橋人和對所從事事業的熱愛。以前麵提過的王永模老人為例,老人1958年畢業於重慶巴縣二中,隨即響應號召入藏。從1966年起,老人與瀘定橋直接打交道,至今已逾四十年。多少年來,老人崗位幾經變動,但始終沒有離開橋。瀘定橋的每一次小修、大修,尋找資金、鋼材,組織重修橋亭,協調橋務管理等,他都參與其中,以至於對橋爛熟於心,對所有橋的數字隨口而答:“瀘定橋分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橋身由13根鐵索組成,鐵索每根長101.67米,重約1.5噸;13根鐵索共有環扣12 164個,總重21噸,加上橋台地龍樁、臥龍樁,總重四十餘噸……”老人成了事實的橋的活圖紙。除了技術管理上的保障之外,還有老鐵工養護橋梁技術的代代相傳。王永模認識的一個叫姚現華的老鐵工,他家從清代起一直維修鐵橋。姚見證了紅軍飛奪瀘定橋,八十多歲去世,就葬在橋西關帝廟下。他說他要一直看著瀘定橋平平安安。他兒子姚先貴子承父業也當了鐵工,承擔起維護瀘定橋的工作。可以說瀘定橋有了固定的橋梁維護的老鐵工,有了王永模這樣技術人員的技術傳承,有了老鐵工和技術人員對瀘定橋發自內心的敬畏、愛護,瀘定橋在他們的精心愛護維護下,橋才會保留得如此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