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意大利人,瑞格納羅教授(Professor Rignano)表示:
盟國認為他們能夠摧毀德國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就算他們最後能取得勝利,可以向敵手發號施令,但是他們也要考慮到,像德國這樣的國家很快就可以走出戰敗的陰影。這一點,可從法國在1870年和1871年戰敗後迅速就恢複了元氣得到很好的證明。
由此可見,人們對未來是充滿抗爭和不確定性的,但是他們一直認為德國是不會改變的。德國的專製體製已經落後美國或者英國一百多年了,暫且不說會不會改變,改變是值得去懷疑的,就算改變了,德國也不會再發動侵略戰爭,這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好事。
我們現在可以看看還有哪些可能出現的情況,這些情況和假設沒有明確地說出來。
4.用經驗來談談作用
物競天擇這是自然選擇學說,那麼人類的衝突也是一個自然的法則。自然總是會淘汰弱者和劣勢群體,人類世界也是一樣。在很多人看來,戰爭也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畢竟很多的文明都是始建於戰爭、毀滅與和平年代。戰爭本身是會締造一些和平年代無法締造的成就,很多的精神都會在戰爭年代得到發揚光大,細胞之間也會戰爭,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越來越好。
在今天看來,這些看法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不過以往戰爭的毀滅程度和血腥遠遠不及今天的戰爭。現在的戰爭,除非是徹徹底底地摧毀整個國家,包括軍隊和人民,包括國家財富和一切可能讓其有恢複可能性的事物,否則,這將是一場持久的戰役。
不知道將來的人們可否會意識到我們無法避免戰爭,但是我們可以減少其帶來的毀滅性,我們不需要寄以很高的期望,但是也許各國之間可以找到最合適自身發展的方式。
和平不是正義的產物,可是很多和平主義者們總會有“正義必然獲勝,和平由此降臨”之類的無知願望。我們必須要扔掉這些東西,從而更好地探索更適合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
一個人思想的細微變化會影響整個人的心態和行為,一個民族也是一樣。德國在工業經濟都麵臨即將覆滅的時候,日耳曼的戰士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
1.可能德國人並不是要摧毀和統治世界的人。
2.將自己的鄰居和他們的傑作以及城池付之一炬,這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卻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3.在當代的戰爭裏,征戰國也許會在經濟戰爭裏獲得很大的利潤,但是所有的參戰國都會在這場戰爭裏元氣大傷。
4.跟敵人做買賣遠遠比摧毀敵人更有利可圖。
5.各國要想在當今的世界長期存活下來,那就得在各個領域彼此依賴,相互依靠,這是因為各國的氣候地形,能力水平都不一樣,雖然他們之間也許會相互憎恨,甚至會相互戰爭,但是這樣的相互作用又是不可或缺的。
曆史證明,我們必須要經過漫長的屠殺和毀滅的過程,才能真正地明白,理性真理是可以戰勝某個感性或神秘的本源幻想之源。從十字軍東征到宗教戰爭,世界已經多次卷入因為要扞衛某個思想而進行的戰爭,可是,那些思想在今天已經沒有任何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了。這樣的幻想就隻能讓時間來磨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可是我們的行為潛意識的領域還沒有認識到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往往會在明白一件事物或者一個道理之前付出慘重的代價。